来源:吴冠中

余喜习绘事,

生长新安山水窟中,

新安古称大好山水,至今韪之。

顾古人言好山水尝曰:江山如画。

“如画”之谓,

正以天然山水,尚不如人之画也。

《怎样才是一张好画》手稿

画者深明于法之中,

能超乎法之外,既可由功力所至,

合其趣于天,

又当补造物之偏,操其权于人,

精诚摄笔墨,翦裁成为格局,

于是得为好画,传播于世。

世之欲明真宰者,

舍笔法、墨法、章法求之,奚可哉乎!

法者,古今授受不易之道。

石涛《语录》言:

古人未立法以前,不知古人用何法;

古人既立法以后,

又使后人不能离其法。

其曰我用我法者,既超乎法,而先深明于法者也。

“法”字原从“廌”作“灋”,

兽名,性触邪,故法官之冠,

取以为饰,与法为水名异,今省作法。

本意法当如折狱之有律,

所以判别邪正,昭示疑信也。

自人各挟其私见,

以评论是非,视朱成碧,

取赝乱真,颠倒于悠悠之口者多矣。

人皆有爱好之心,宜先有审美之恉。

艺术之至美者,

莫如画,

以其传观远近,留存古今,与世共见也。

小之状细事微物之情,

大之辅政治教育之正,

渐摩既久,可感化气质,陶养性灵,

致宇宙于和平,胥赖乎是。

故人无贤否智愚、尊卑老少,

莫不应有美术之观念。

然美无止境,

而术有不同,学者宜深致意焉。

世有朝市之画,有山林之画。

院体细谨之作,

重于貌似,而笔墨或偏;

士夫荒率之为,

得于神来,而理法有失。

故鉴之者,

于工笔必观其笔墨,于逸品兼顾其理法。

工于意而简于笔,遗其貌而得其神。

用笔之妙,参于古人之理论,

用墨之妙,审于名迹之真本。

多读古书,多看名画,

更须多求贤师益友,以证其异同。

使习工细者,不入于俗媚,

学简易者,不流于犷悍,渐积日久,

不期于美而美在其中。

否则专工涂泽,

则无盐、嫫母,愈见其媸,

任情放诞,牛鬼蛇神,愈形其恶。

彼盲昧者,徒惊其妖冶,

诧为雄奇,堕五里雾中,

沈九渊泉下,而不之悟,

皆误认究本寻源为复古,

用夷变夏为识时。

因未求笔法、墨法、章法,

致放浪而无所归也。

必也师近人兼师古人,

而师古人不若师造化。

师其所长,

而遗其所短,在精神不在面貌。

夫而后为繁为简,

各得其宜,或毁或誉,无关于己。

若其自信有素,不欲为时俗所转移,

昔庄叟谓宋元君画者,

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是真画者,其知言哉!

《怎样才是一张好画》手稿2

下面我们来看看傅雷对黄宾虹画作的评述

傅雷说黄宾虹的画,弥漫着悠远的诗意。读傅雷说黄宾虹画的文字,就是读一首诗,一首从内心深处汩汩而出的诗。傅雷懂画,说出画理画意,并不足怪。然而,能用诗一样的语言评述黄宾虹的画着实不意,这是才情,也是深度。

读傅雷说黄宾虹画里的文字,百读不厌,尤其是在暮色中读,会体验到傅雷——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对自己心仪的画家的那份痴情。这一点,至今无出其右者。

研究黄宾虹的文章可以车载斗量了,傅雷之笔,具有耀眼的光辉。年5月,傅雷在上海荣宝斋画展看到黄宾虹的山水画作《白云山苍苍》,傅雷一见倾心,当即购买。在傅雷的眼中,这幅作品“笔简意繁,丘壑无穷,勾勒生辣中尤饶妩媚之姿,凝练浑沦”。

这是傅雷认识黄宾虹画作的开始,一个月以后,傅雷向朋友默飞借来黄宾虹的6幅画作,“悬诸壁间,反复对晤,数日不倦”。

痴情的傅雷看到了什么,当然是诗意,于是,傅雷致书黄宾虹,一吐为快——“笔墨幅幅不同,境界因而各异:郁郁苍苍,似古风者有之,蕴藉婉委,似绝句小令者亦有之。妙在巨帙不尽繁复,小帧未必简略,苍老中有华滋,浓厚处仍有灵气浮动,线条驰纵飞舞,二三笔直抵千万言,此其令人百观不厌也”。

傅雷的西语素养深厚高广,审视西方艺术的眼界宽泛遥远,同时,他的旧学根基牢固扎实,面对传统艺术的感觉奇妙通达,因此,我们在傅雷即兴的言语中,看到一个人飞扬的情思。正是这样的认识,傅雷屡次向黄宾虹购画,也接受黄宾虹的馈赠。

年6月,黄宾虹赠给傅雷册页,傅雷如获至宝。这件山水册页,使傅雷多日足不出户,反复欣赏,平息自己独有的激动。

是夜,傅雷在致黄宾虹的手札中,谈到自己对黄宾虹山水册页的理解——“前惠册页,不独笔墨简练,画意高古,千里江山收诸寸纸,抑且设色妍丽(在先生风格中此点亦属罕见),态愈老而愈媚,岚光波影中复有昼晦阴晴之幻变存乎其间;或则拂晓横江,水香袭人,天色大明而红日犹未高悬;或则薄暮登临,晚霞残照,反映于藤蔓衰草之间;或则骤雨初歇,阴云未敛,苍翠欲滴,衣袂犹湿,变化万端,目眩神迷。写生耶?创作耶?盖不可以分矣。且先生以八秩高龄而表现于楮墨敷色者,元气淋漓者有之,逸兴遄飞者有之,瑰伟庄严者有之,婉娈多姿者亦有之”。

梦幻般的感觉,催生出形象、绚丽,静雅、幽深的词语,这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的语言。时下评画的文字,庶几找不到这般文采和节奏。

才情起于傅雷对中西美术的了解,在法国求学期间,傅雷与刘海粟等人徜徉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造访名家,遍览名作,美术鉴赏能力不断提高。

回国后,他在艺术学校讲授西方美术史。同时,他对中国传统美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曾多次致书远在北平工作的黄宾虹,请求老先生帮助购买《故宫书画集》。这样的积累,才有这样的识见。

年7月13日,傅雷在手札中对黄宾虹讲了一段话,我愿意把这段话看成傅雷对自己审美能力的归纳——“倘无鉴古之功力、审美之卓见、高旷之心胸,决不能从摹古中洗炼出独到之笔墨;倘无独到之笔墨,决不能言写生创作……摹古鉴古乃修养之一阶段,藉以培养有我之表现法也;游览写生乃修养之又一阶段,由是而进于参悟自然之无我也”。

看看,这种辩证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傅雷艺术眼光的精深和独特。

年末,傅雷购买黄宾虹的画作有二十余件,接受馈赠的画作也有十余件,这一年,可谓傅雷收藏黄宾虹画作的重要一年。也是这一年,傅雷在上海为黄宾虹举办了“黄宾虹八十书画展”,得以全方面赏读黄宾虹的画作,可以说,作为黄宾虹的研究者,傅雷的经历与幸运是不能复制的。正是因为这种机缘,傅雷找到了窥见黄宾虹画作的路径。

年9月11日,傅雷对黄宾虹的画作如此点评——“例如《墨浓多晦冥》一幅,宛然北宋气象;细审之,则奔放不羁、自由跌宕之线条,固吾公自己家数。《马江舟次》一作,俨然元人风骨,而究其表现之法则,已推陈出新,非复前贤窠臼。先生辄以神似貌似之别为言,观之二画恍然若有所悟”。

傅雷对黄宾虹画作的屡屡发言,黄宾虹又是如何看的?黄宾虹的第一感觉是“快聆宏旨,回环再四,感佩莫宣”。如果说这是黄宾虹的谦辞,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他的心声——“今次拟开画展,得大力文字之揄扬,喜出望外”。傅雷评述黄宾虹画作的悠远诗意,一点一滴渗入到黄宾虹的心间,自然“喜出望外”了。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