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编辑

致谢各位尚高画室的老朋友

尚高画室

快乐学艺术,分享更多艺术资讯

青在堂画学浅说

鹿柴氏曰:论画,或尚繁,或尚简,繁非也,简非也;或谓之易,或谓之难,难非也,易亦非也。或贵有法,或贵无法,无法非也,终于有法更非也。惟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如顾长康之丹粉洒落,应手而生绮草,韩幹之乘黄独擅,请画而来神明,则有法可,无法亦可。惟先埋笔成冢,研铁如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而后嘉陵山水。李思训屡月始成,吴道元一夕断手,则曰难可,曰易亦可。惟胸贮五岳,目无全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驰突董、巨之藩篱,直跻顾、郑之堂奥,若倪云林之师右丞山飞泉立,而为水净林空,若郭恕先之纸鸢放线,一扫数丈,而为台阁牛毛茧丝,则繁亦可,简亦未始不可。

然欲无法,必先有法,欲易先难,欲练笔简净,必入手繁缛。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盖可忽乎哉?

译文

鹿柴氏说(《芥子园画传》编绘者王概自称):论画,有的人崇尚复杂、有的人崇尚简单。说复杂不对、说简单也不对。有的说它容易,有的说它难,说难不对,说容易也不对。有的说贵在有法则,有的说贵在无法则。不是无法则,更不是归于有法则。只有首先学会法则严明,然后才有各种超神变化,有法则到了极致就归于无法则,就像顾恺之(东晋画家)颜料洒落,手落下笔就生成了美丽的花草,韩幹(唐代画家)独擅画神马,下笔就有神明来,那么有法也可以,无法也可以。只有先下苦功夫,埋笔成坟(唐代擅长草书的怀素和尚把废笔堆积土下、埋成笔坟)、研铁成泥,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山,才能画成三百多里的嘉陵山水。唐代擅画山水的李思训将军用了几个月才画好嘉陵山水,画圣吴道子一天画完嘉陵山水,那么说它难也可以,说它容易也可以。只有胸中藏着五岳,如庖丁解牛般练就全凭神会的神妙技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突破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派鼻祖)、巨然(五代山水画家,画僧)的藩篱,上升到晋代画家顾恺之、隋代画家郑法士高深的境界,像倪瓒(元代画家)学习王维(唐代画家)画山飞泉立而变得水净林空,境界旷远。像郭忠恕(五代画家)画风筝放线,一画有数丈长的放线,但画亭台楼阁就纷繁细致。那么说它复杂也可以,说它简单也可以。

然而想要无法则,必定先有法则。先易后难,想要用笔简洁,必定先从复杂入手。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怎么能不去注意呢?

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

六法

南齐谢赫:曰气运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写形,曰随类傅彩,曰经营位置,曰传模移写。骨法以下五端,可学而成,气运必在生知。

译文:

南齐谢赫说:一是气韵生动,把描绘对象的精神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二是骨法用笔,以线造型、用笔注重骨力,即用笔要肯定有力,运用线描来表达对象形体;三是应物象形,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四是随类敷彩,根据物象的类别,确定相应的色彩来描绘;五是经营位置,根据素材构思、布置画面,做好构图;六是传模移写,师古人,即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向古人学习。

骨法以下五法都可以学习,但第一条气韵生动,即绘画的风格韵味是画家个性表现,需自行领会。

六要六长

宋刘道醇曰:气运兼力,一要也。格制俱老,二要也。变异合理,三要也。彩绘有泽,四要也。去来自然,五要也。师学舍短,六要也。

粗卤求笔,一长也。僻涩求才,二长也。细巧求力,三长也。狂怪求理,四长也。无墨求染,五长也。平画求长,六长也。

译文:

宋代刘道醇说:气韵兼力,作品的神韵与骨力力求统一,是第一要点;格制俱老,作品从造型、布局到用笔,都要老到、成熟,是第二要点;变异合理,绘画不可拘泥于形似,在夸张、变形的同时还要由“理”来制约,变化要合于规律,是第三要点;彩绘有泽,色彩要明快润泽调和,追求色彩的美感以及视觉效果上的悦目,是第四要点;去来自然,构图合理,画面上的来龙去脉要自然,是第五要点。师学舍短,师法古人要取其所长,去其所短,避免“习气”,是第六要点。

粗卤求笔,画法在粗狂放纵的风格中要求有笔法可寻,是第一长;僻涩求才,在狭隘的题材与风格中,而有独创。以才补偏,以偏显才,是第二长;细巧求力,画风细密精巧而不失力度,是第三长;狂怪求理,画面结构、笔墨显得狂怪,但描写的景物情趣,很合画理,是第四长;无墨求染,用墨虽少而韵味足,是第五长;平画求长,即“平画求奇”,画面在平淡中而有奇致,要懂剪裁,是第六长。

三病

宋郭若虚曰: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板则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褊,不能圆浑。二曰刻,刻则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向画之际,妄生圭角。三曰结,结则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滞碍,不能流畅。

译文:

宋代郭若虚说:三种病都是用笔问题。一是板,板就手腕无力、行笔呆傻,对物的造型形象的取舍没有方法,形状物体平板狭隘,不能圆润自然;二是刻,刻就行笔过程中犹疑不决,心与手互相违背,笔划过于显露,勾画出不应该有的突出和棱角;三是结,结就用笔想行不行,当散不散,像有障碍停滞阻碍,不能流畅。

十二忌

元饶自然曰:一忌布置拍密,二远近不分,三山无气脉,四水无源流,五境无彝险,六路无出入,七石只一面,八树少四枝,九人物伛偻,十楼阁错杂,十一滃澹失宜,十二点染无法。

译文:

元代饶自然说:一忌布置迫塞。疏密要得当;二忌远近不分。要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三忌山无气脉,琐碎乱叠;四忌水无源流,没有源头出处。山下有溪流,山上要有泉水涓涓而下。山间有飞瀑,上面要有高山;五是境无夷险,画面有的平远空旷,有的层层叠叠,但平淡的画面中必然要有险阻的地方;六忌路无出入,塞断不通。画面中的路,遇水画桥梁,遇石留空淡。路环绕在屋畔,或掩映在林间。似断非断,不连而连;七忌石头画一面。一面就成了一块石板;八忌树木少四枝,即树的前后左右四侧的枝干;九忌人物腰背弯曲;十忌楼阁错杂,间架层叠安排不当;十一忌墨色浓淡不当。浓淡得当,画面的整体生动,浓淡不当,全图僵死无生气。十二忌点染无章法。点染得当,如春要润,夏要深,秋要淡,冬要黯。绿中用红加以点衬,浓中用淡墨渲染。

三品分宗重品成家

三品

夏文彦曰:气运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鹿柴氏曰:此述成论也。唐朱景真于三品之上,更增逸品。王休复乃先逸而后神妙,其意则祖于张彦远。彦远之言曰: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成谨细。其论固奇矣,但画至于神,能事已毕,岂有不自然者?逸则自应置三品之外,岂可与妙、能议优劣?若失于谨细,则成无非无刺、媚世容悦,而为画中之乡愿与媵妾,吾无取焉。

译文:

元代夏文彦说:气韵生动,出自天然,旁人都无法窥探到它的巧妙,称之为神品。敷染得当,又有意趣的,称之为妙品。得到它的形状而不失规矩的,称之为能品。

编者王概说:这个说法成定论。唐代朱景玄在三品之上,又增加了逸品。宋代黄休复说先逸品、后神品妙品,他的想法源于唐代张彦远。张彦远说:失了自然而成神,失了神而成妙,失了妙而成谨细。他的论调固然奇特,但绘画到了有神韵,擅长的本事都已经达到了,难道还有什么不自然的?清逸应当放在三品之外,怎能与妙、能一起评判优劣呢?如果没有谨细,那就成了没有过错和令人讥讽之处、媚世的庸脂俗粉,在绘画上就成了貌似忠厚的恶俗之人和小妾,我认为不可取。

分宗

禅家有南北二宗,于唐始分。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始分,其人实非南北也。北宗则李思训父子,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远、夏彦之;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澹,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马驹、云门也。

译文:

佛家有南北二宗,自唐代开始划分。画界也有南北二宗,也自唐代开始划分,不是画家本人分南北。北宗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传到宋代是赵幹、赵伯驹、伯骕再到马远、夏珪;南宗是王维,开始用破墨(把墨加水分破成浓淡不同的层次,加以渲染,代替青绿颜色,并用水墨表现山形的阴阳相背),改变勾斫zhuó的方法(先用中锋钩勒山石轮廓,然后用斧劈皴显示砍削之势。由于北方山水奇兀,所以用钩斫示显示雄壮,用青绿重色显示沉厚),传到唐代张璪zǎo、五代荆浩、关仝tóng、郭忠恕、董源、巨然、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再到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就像世称六祖的唐代佛教禅宗南宗创始人高僧慧能之后,有唐代的禅宗高僧马驹、五代的云门宗。

重品

自古以文章名世,不必以画传而深于绘事者,代不乏人,兹不能具载。然不惟其画惟其人,因其人想见其画,令人亹亹起仰止之思者:汉则张衡、蔡邕,魏则杨修,蜀则诸葛亮(亮有《南彝图》以化俗),晋则嵆康、王羲之、王廙(书画皆为逸少师)、王献之、温峤,宋则远公(有《江淮名山图》),南北朝时有南齐谢惠连、南梁陶弘景(陶弘景用一幅《羁放二牛图》谢绝梁武帝萧衍的征聘),唐代则有卢鸿(有《草堂图》),宋代则有司马光、朱熹、苏轼而已。

译文:

自古以文章闻名天下,不需要以绘画流传而精通绘画的,历代都不少,这里就不具体记载了。然而不只是因为他的画而只是画者本人,因画者本人而想看他的画,令人勤勉不倦而生出仰慕之情的画者有:汉代张衡、蔡邕yōng、东汉末年杨修、三国蜀汉诸葛亮(诸葛亮有一幅《南彝图》来教化当地风俗)、曹魏嵇康、东晋有王羲之、王廙yì(书画上都是王羲之的师父)、王献之、名将温峤jiào,佛教净土宗初祖释惠远(有《江淮名山图》),南齐则有谢慧连,梁则陶弘景(弘景以《羁放二牛图》谢梁武征聘),唐则卢鸿(有《草堂图》),宋则司马光、朱熹、苏轼而已。

成家

自唐宋荆、关、董、巨,以异代齐名,成四大家;后而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南渡四大家;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为元四大家;高彦敬、倪元镇、方方壶、虽属逸品,亦卓然成家。所谓诸大家者,不必分门立户,而门户自在。如李唐则远法思训,公望则近守董源,彦敬则一洗宋体,元镇则首冠元人,各自千秋,赤帜难拔。不知诸家肖子,近日属谁?

译文:

自唐末五代时期的荆浩、关仝tóng、董源、巨然、以异代齐名,成为四大家;后来到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guī,是南宋四大家;赵孟頫fǔ、吴镇、黄公望、王蒙成为元代四大家;元代高克恭、倪瓒、方从义,虽然画作清逸,也卓然成一家。所谓各大家,不必分门立户,而门户自由。例如南宋李唐学古人李思训,黄公望学同代的董源,高克恭则一洗宋代画风,揉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倪瓒是元代画家之首,各有千秋,自成一家。不知道各家的传人,现在属于谁?

计皴能变释名

能变

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元一变也。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鹿柴氏曰:赵子昂居元代,而犹守宋规。沈启南本明人,而俨然元画。唐王洽若预知有米氏父子,而泼墨之关钥先开。王摩诘若逆料有王蒙,而渲淡之衣钵早具。或创于前,或守于后。或前人恐后人之不善变而先自变焉。或后人更恐后人之不能善守前人而坚自守焉。然变者有胆,不变者亦有识。

译文:

人物画是从东晋顾恺之、南朝刘宋的陆探微,东魏末隋初展子虔、北周末隋初郑法士,到了南梁张僧繇yáo,唐代吴道子有一个变化。山水画则是唐代李思训、李道昭将军父子有一个变化,荆浩、关仝tóng、董源、巨然又有一个变化,五代宋初的李成、北宋范宽有一个变化,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又有一个变化,元代黄公望、王蒙又有一个变化。

编者王概说:赵孟頫fǔ身居元代,然而还守着宋代的规矩。沈周原本是明代人,而俨然就是元代画风。唐代王洽如果能预知会有后朝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那么他的泼墨技法的关键早就开示了。唐代王维如果能预测会有元代王蒙,那么渲染技法的相传衣钵早就备好了。有人创立于前,有人守候在后。有前人担心后人不善变化而自己先变化。有后人更怕后来之人不能很好地秉承前人而自己坚守。这样变化的人有胆识,不变化的人也有见识。

计皴

学者必须潜心毕智,先功某一家皴,至所学既成,心手相应,然后可以杂采旁收,自出炉冶,陶铸诸家,自成一家。后则贵于浑忘,而先实贵于不杂。约略计之: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小斧劈、云头皴、雨点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更有披麻而杂他点,荷叶而搅斧劈者。至某皴创自某人,某人师法于某,余已具载于山水分图之上,兹不贅。

译文:

学习的人必须专心研究、尽力思考。先学会某一家的皴cūn法,到所学的已经有成,心手相应,然后可以博采众长,自起炉灶,锤炼各家,自成一家。后面贵在完全忘却各家,而前面贵在坚实不杂。大约略略记录如下: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小斧劈、云头皴、雨点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还有披麻杂点,荷叶搅斧劈。哪个皴法创自何人,谁师承谁,我都具体记载在山水分图上,这里不再多言。

释名

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曰斡淡;以铳笔横卧惹而取之,曰皴;再以水墨三四而淋之,曰渲;以水墨衮同泽之,曰刷;以笔直往而指之,曰捽;以笔头特下而指之,曰擢;擢以笔端而注之,曰点;点施于人物,亦施于苔树。界引笔去谓之曰画;画施于楼阁,亦施于松针,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成烟光,全无笔墨踪迹,曰染;露笔墨踪迹而成云缝水痕,曰渍;瀑布用缣素本色,但以焦墨晕其旁,曰分;山凹树隙,微以淡墨滃溚成气,上下相接,曰衬。

《说文》曰:画,畛也。象田畛畔也。《释名》曰:画,挂也,以彩色挂象物也。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与山通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山下有潭曰濑,山间平坦曰坂,水中怒石曰矶,海外奇山曰岛。山水之名,约略如此。

译文:

以淡墨重叠的技法缓缓下笔,称为斡wò淡;把銃chòng笔横卧轻轻下笔,称为皴cūn;再用水墨多次淋在纸上,称为渲;用水墨或墨色混合平涂,称为刷;用笔直下缓提,似揪住一物而后拉之势,称为捽zuó;用笔直下快提,好像拔毛,称为擢zhuó,采用擢法用笔端来画,称作点。点用于画人物,也画苔树。以界尺作线下笔称为画;画用于楼阁亭台,也用于松针。在本色的白绢上,用淡水轻扫形成雾霭云气,完全没有笔墨的痕迹,称为染。露出笔墨痕迹,形成云缝的水痕,称为渍zì;画瀑布用本色的白绢,但旁边用焦墨(极黑的墨)晕染,称为分;山坳与树林空隙,稍微用淡墨渲染成气,上下相接,称为衬。

《说文解字》中说:画,就是畛zhěn,田地间的小路。《释名》中说:画,是挂,用色彩来彰显物象。尖的称作峰,平的称作顶,圆的称作峦,相连的称作岭。有洞穴称作岫xiù,陡峭山壁称作崖,崖间崖下称作岩,路和山相通的称作谷,不通的称作峪yù,山谷中有水称作溪,山中夹水称作涧,山下有潭称作濑,山间平坦称作坂,水中怒石称作矶,海外奇山称作岛。山水的名称,大致如此。

用笔

古人云:有笔①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影明晦,即谓之无墨。王思善曰:使笔不可反为笔使。故曰“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

凡画有用画笔之大小蟹爪者,点花染笔者,画兰与竹笔者,有用写字之兔毫湖颖者,羊毫雪鹅柳条者②,有惯依毫尖者,有专取秃笔者,视其性习,各有相近,未可执一。

鹿柴氏曰:云林之仿关仝,不用正峰,乃更秀润,关仝实正峰也。李伯时书法极精,山谷谓其画之关钮透入书中,则书亦透画中矣。钱叔宝游文太史之门,日见其搦管作书③,而其画笔益妙。夏昶与陈嗣初、王孟端④相友善,每于临文见草而竹法愈超。与文士熏陶,实资笔力不少。又欧阳文忠公⑤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⑥。徐文长醉后拈写字败笔,作拭桐美人⑦,即以笔染两颊,而丰姿绝代,转觉世间铅粉为垢,此无他,盖其笔妙也。用笔至此,可谓珠撒掌中,神游化外。书与画均无歧致。不宁唯是,南朝词人直谓“文为笔”。《沈约传》曰:“谢元晖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瘐肩吾曰:“诗既若此,笔又如之。”杜牧之曰:“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夫同此笔也,用以作字、作诗、作文,俱要抓着古人痒处,即抓着自己痒处;若将此笔作诗、作文与作字画,俱成一不痛不痒世界,会须早断此臂,有何用哉?⑧

注释:

①“有笔”的主要含义:首先是谢赫所说的“骨法用笔”把用笔当成是主要手段,即既用笔塑造对象的形体结构,又用笔表现“骨力”、“骨气”,要有力。其次,中国画的用笔要讲究“书法入画”,即把从书法中所学到的用笔功夫运用到绘画中。再次是用笔要有变化。用笔就是要讲究点、钩、皴、擦之法,有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干湿、侧笔、园笔、中锋、偏锋、顺锋、逆锋之别。这“笔”即是用毛笔蘸墨或色在纸、绢上画出的笔痕,又是运笔过程中的抑扬顿挫、提按转折等各种变化。

②兔毫——毛笔的一种,用兔毛制成,故名。古代出宣州(今安徽宣城)溧水县中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右军笔经》:“中山兔肥豪长故可用。”

湖颖——湖笔。产于浙江湖州。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因而,湖笔以锋颖名重于世,已成为中国毛笔的代名词。

羊毫——毛笔的一种,用山羊毛制作。其中宿羊毫存放多年,脂肪已干化,容易着墨;陈羊毫有些刚性;颖羊毫精细,尖端透明;净羊毫无杂质,羊毫性均柔软,笔头肥厚滋润,适宜书写行书。

雪鹅柳条——笔名。

③峰——应为“锋”。李伯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宋代舒城(今属安徽)人,官至朝奉郎。工书画,精鉴赏。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开创江西诗派。善行草书。

关钮——比喻关键,根本。

钱叔宝——即明画家钱榖,字叔宝,号罄室子。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山水师文征明,疏朗稳健。编有《续吴都文粹》等。

文太史——明代画家文征明,曾授职翰林院待诏,故人称文太史。

搦管——握笔。

④夏昶——字子昭,号自在居士,明代江苏昆山人。擅画墨竹,师王绂。

陈嗣初——陈继,字嗣初,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文,写竹尤奇。

王孟端——明代画家王绂,字孟端,号友石,无锡(今属江苏)人。工画山水,多学王蒙。著《友石山房集》。

⑤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吉水(今属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著《新五代史》《欧阳文忠集》。

⑥晔——火光很盛的样子。如——作助词,同“然”。

⑦徐文长——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明代山阴(浙江绍兴)人。工书善画。

拭——擦。桐——轻脱貌。《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毋桐好逸。”

⑧铅粉——铅华。用于涂面的化妆品。沈约——字休文,南朝梁武康人。官至尚书令。博学善属文,著述颇丰。谢元晖——南齐人,工诗。任彦升——任昉,字彦升。南朝梁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善属文。与沈约诗并称“任笔沈诗”。庾肩吾——字子慎,南朝梁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擅诗赋,工书法。著《书品》。杜牧之——杜牧,字牧之,唐代万历年人。累官中书舍人。善属文。有《樊川集》。人号称“小杜”,以别于杜甫。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杜指杜甫,韩指韩愈。倩:请。麻姑:葛洪《神仙传?麻姑传》:“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蔡)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

用墨

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沈成画。夫学者必念“惜墨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鹿柴氏曰:大凡旧墨,只宜画旧纸、仿旧画,以其光芒尽敛,火气全无,如林逋、魏野,俱属典型,允宜并席。若将旧墨施于新缯、金笺、金箑之上,则翻不若新墨之光彩直射。①此非旧墨之不佳也,实以新楮缯,难以相受,有如置深山有道之淳古衣冠于新贵暴富,座上无不掩口胡卢,臭味何能相入?余故谓旧墨留画旧纸,新墨用画新缯、金楮②,且可任意挥洒,不必过惜耳。

重润渲染

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董源坡脚下多碎石,乃画建康山势,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③。

夏山欲雨,要带水笔晕开,山石加淡螺青于矾头,更觉秀润。

以螺青入墨或藤黄入墨画石,其色亦浮润可爱。

冬景借地为雪,以薄粉晕山头,浓粉点苔。画树不用更重,干瘦枝脆,即为寒林。再用淡墨水重过加润之,则为春树。

凡画山,着色与用墨必有浓淡者,以山必有云影,有影处必晦。无影有日色处必明,明处淡,晦处浓,则画成俨然云光日影浮动于中矣。

山水家画雪景多俗,尝见李营丘雪图,峰峦林屋,尽以淡墨为之,而水天空阔处,全用粉填,亦一奇也。

凡打远山,必先以香朽其势④,然后以青以墨一一染出。初一层色淡,后一层略深,最后一层又深,盖俞远者得云气愈深,故色愈重也⑤。

画桥梁及屋宇,须用淡墨润一二次,无论着色与水墨,不润即浅薄。

王叔明画,有全不设色,只以赭石淡水润松身,略勾石廓,便丰采绝伦。

天地位置

凡经营下笔,必留天地。何为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主意定景。窃见世之初学,据尔把笔,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觉意阻,那得取重于赏鉴之士

鹿柴氏曰:徐文长论画,以奇峰绝壁,大水悬流,怪石苍松,幽人羽客⑥,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若无天,密如无地为上。此语似与前论未合,曰:文长乃潇洒之士,却于极填塞中具极空灵之致,夫曰旷若,曰密如,于字句之缝,早逗露矣。⑦

破邪

如郑颠仙、张复阳、钟钦礼、蒋三松、张平山、汪海云、吴小仙,于屠赤水《画笺》中⑧,直斥之为邪魔,切不可使此邪魔之气绕吾笔端。

去俗

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⑨;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学者其慎旃哉⑩。

注释:

①李成惜墨如金——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王洽泼墨渖成画——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墨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善泼墨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多游江湖间,常画山水松石杂树,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奇异也。”

林逋——字君复,宋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隐于西湖之孤山。工诗善行草和绘事。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先世蜀(今四川)人,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隐居不仕。工诗,以平朴闲远见长。

缯——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金笺——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精美纸张。所谓金笺是指书画用纸。金笺纸又分为泥金笺和冷金笺两种。铺满的称“泥金”,撒成散点的称“冷金”。

箑——扇子。翻——反而,反倒。

②胡卢——笑声。楮——木名。皮可制桑皮纸,因以为纸的代称。

③建康——即今南京。矾头——山顶堆积小石,形如矾石,故名。渗软——笔法温润,适宜表现江南多土而滋润的山石。屈曲——曲折。

④浮润——滋润。李营丘——李成,字咸熙,上代居长安,后迁营丘,后世称李营丘。打——布置。香朽——将檀香(卫生线香)点燃后熄灭,用来在宣纸上打草稿。现在多用柳炭条作为打稿的朽笔。

⑤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远山:“……予少年读《芥子园画传》云:‘远山愈远者,得云气愈深,故色愈重。’此一‘重’字于心不能无憾。后游山观海,历览远景,每留心分别远山为真画谱,所见皆是愈远愈杳,从未见远山而色反重也。盖近山无云遮蔽,故皴纹毕露而见绿色,绿色乃山草本色也。云气色白,白色愈深,则山色愈浅。故近山深绿,由深绿至于浅绿,而远山则白云色,深绿为白掩,故绿变蓝,由深蓝而至浅蓝,由浅蓝而至不见蓝,岂不是愈远愈杳乎?‘重’字改作‘淡’字方妥。”

⑥王叔明——王蒙,字叔明。绝伦——无与伦比。主意——应为“立意。”

据尔——应为“遽尔”。匆忙。羽客——道士的别称。羽,含有“飞升”之意。羽人、羽士都是道士的别称。幽人羽客:泛指隐士。

⑦大抵——大都,大致。逗——句中的停顿;句读。

露——显露。逗露——透露。

⑧郑颠仙——郑文林,号颠仙,明代闽人。张复阳——名复,字复阳,道士,明代浙江平湖人。善诗能书,工山水、人物。鈡钦礼——号南越山人,明代浙江上虞人。工诗,精绘事,笔墨粗豪。蒋三松——蒋嵩,号三松,明代金陵人。山水宗吴伟,喜用焦墨,行笔粗莽,多越矩度。张平山——张路,字天驰,号平山,明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擅人物、山水,笔势狂放。汪海云——汪肇,号海云,明代休宁人。工画山水、人物,气势磅礴。吴小仙——吴伟,字士英,号小仙,明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工画人物,兼擅山水,笔墨放纵。

屠赤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字长卿,号赤水、蓬莱仙客、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博学多才,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擅作长诗,尤精戏曲,著有《县花记》《修文记》《彩毫记》三种,书法擅行、草书。另著有《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等多种。《画笺》——屠隆著。此书论及画论、鉴赏、装池等问题。

⑨邪魔——唐岱《绘事发微》:“至南宋画院,刻画工巧,金碧辉煌,始失画家天趣。其间如李唐、马远,下笔纵横,淋漓挥洒,另开户牖,至明戴文进、吴小仙、谢时臣皆宗之,虽得一体,竟于古人背驰,非山水中正派。”屠隆《画笺?邪学》:“如郑颠仙、张复阳、钟钦礼、蒋三松、张平山、汪海云辈,皆画家邪学,徒呈狂态者也,俱无足取。”

滞——不流畅。

⑩旃——“之焉”的合音。相当于代词“之”。

原址:青浦区海盈路弄88号尚高画室(青浦瀚文小学正门对面)

联系人:覃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