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在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不去想这件事时,就完全遁入世俗,为升职加薪而奋斗,但是这一切的终点是什么?是伴侣孩子热炕头,是眼前三亩地,还是其他人眼中的体面?有一位资深主编说过:“人在工作后,如果不保持强盛的物欲,和无比自豪的虚荣心,很快你就会泯然众人矣。”所以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自己找一些生存下去的意义,害怕自己变为一个失去价值感的人。在年11月,我欣赏的艺人高以翔去世,于是在他彻底离开世界那一天深夜,梦到我问他:“你想在几月出生?是在春天吗?”他说:“还没想好”。他问我:“你想活到多少岁?”我说:“我也没想好”。人间一趟淘宝¥24¥48购买已下架在这个梦里,死亡是一个能随意谈论且毫无压力的一件事。当我被问及想活多少岁时,我好像是一个完全能主宰自己生命,以及其中一切事物的人。但是生活在世上,常常出现无力感,我好像大学一毕业,就被就业的浪潮推着走,从事了一个和本专业还算相关的工作,但是这些年,我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偶尔冒出头来说“你热爱你现在的工作吗?你现在的道路是对的吗?你要活出怎样的人生”?需要在世上讨生活,所以没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于是我选择去书中寻找答案,于是我把《看见》读完了,也找到了些许答案,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你必须投入到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喜不喜欢它。《看见》是风靡传播学院的书,当初大家都会幻想自己是个有温度有感染力的记者,用眼睛去发现真相,用心去丈量人性。我现在才看这本书,着实有点儿晚,但是却更冷静,更少代入感。在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歌德的一句话,就是讲想要成为一个写作者,你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能深入研究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不要去寻求同情和共鸣,这样才能和任何人打交道。最后你必须投入到这个更广大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否喜欢。本书的作者柴静,也感叹道她文静了这么多年,一直泡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怕冷、怕热、怕苦、怕出门、怕应酬,除了眼前,别无所视,你需要参与到世界中去。我有时会想,参与到世界中,就是去全球各地走走停停吗?以前我觉得全然如此,现在觉得不尽然。我一个留学加拿大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事,他说他在当地超市里,遇到过一个穿着很朴素的中年人,中年男人问他来自哪里?我朋友心里想,这些外国人可能只知道北京上海,但还是说了自己来自绵阳,出乎意料的是,那个中年居然知道。中年男人说:“我由于要工作、要养家,所以至今没出过国”。但是他对这个世界很感兴趣,看着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就会想象自己到了当地的景象。于是我的朋友,和那位中年男人聊了很久。也许只有对世界足够热爱,才会如此吧!我听了这件事后,触动很大。我好像越来越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每天两点一线,周末就去逛商场,关心最多的事是吃什么,天气怎样,如何提升议价能力。我好像对周围的人,远方的世界,以及未来的人生,越来越默然。我十八岁时,决定将“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就是想到自己虽然如沧海一粟,但是也要不断去感知、包容、探索这个世界。所以我又一次在反问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希望大家都能在行动中找到答案,就像《看见》这本书中的柴静,能够见天地,见他人,见自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