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纳须弥
唐朝时,曾任江洲刺史的李勃年轻得志。一次,他向智常禅师求教,认为佛法里常听到的两句话“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不仅玄奇,而且也不合乎逻辑,因为,须弥山容纳得下一粒芥菜子。这句话说得过去,但小小的芥菜子,怎么可以把一座须弥山都藏下去呢? 智常禅师闻言失笑,他反问李渤:“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有这回事?” 李渤得意的说:“当然,当然,岂止读书破万卷,我读的书还在万卷之上呢!” 智常禅师接着又问:“那么请问,你所读的万卷书今日何在?” 李渤指着自己的脑袋:“万卷书都读到我的头脑里了。” 禅师就说了:“我看你脑袋也不过像一个菠萝,一个椰子那么大小,怎么可以装的下万卷书呢?” 李渤听了以后,当下若有所悟。 佛教既讲究直面当下,就事论事,也看重佛法思辨,就理论理。宇宙万有,有时候事上有理,有时候理中有事,事不可废理,理不可无事。所谓“事理要圆融”就是此意。“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如果我们能明白“理事无碍”那么就能把宇宙的本体和现象融合在一起,把人我融合在一起,达到自心的圆融自在了。那么佛陀究竟教给我们哪些方法,让我们去应对生活中那些难解的问题,从而获得自在逍遥的人生境界呢? 把平等观落实在生活中,佛教讲众生平等,又讲因果循环,福报不一,这就很容易让大家困惑,那究竟如何做,才能排除愚见,把他人与自己视为一同呢?答案就是用平等观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人、一切事物。带着平等观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你就不会对“弱者”生出优越感,也不会对“强者”生出自卑感。把无常观应用在困境里。人们陷入困境时,内心总是会充满焦虑和不安,有时还会进一步生出愤恨不平。但是,假如你能明了佛教的“无常观”知道眼前的一切困境不过是当下因缘聚合的存在,它不会永久持续下去,更不是无法改变,那么你的心里是不是就会坦然一点?能用这样的心境去面对困境,自然就不会再有焦虑不安或恐惧愤恨了,这就是智慧圆融的发端,也是心性逍遥的开始。用大智慧来对治偏见,世人多有偏见,尤其是不学佛法,不明事理的人,他们的偏见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认为是是非非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会永远存在的。所以,不必把精力放在眼前的小争执上,不会在意自己偶然产生的偏见,执见,而是豁达地忘怀,果断迈步,踏实地在另一条路上精进不懈。用感恩的心去看待苦难,从佛教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观点来看,不仅事理是互通且圆融的,苦难和幸福也是如此。你遭受过苦难了,从前的业也就消除了,以后只要你清净内心,做善事、说好话,就会一步步通往幸福和自在,由此可见,苦难与幸福本来就是如一的,不当作分别的。世上本没有是非,没有数不清的难题,奈何世人喜欢招惹是非,虚构问题,然而内心的清净、智慧圆满的人,即使身处是非中,深陷难题里也是心不烦、思不乱。这是因为他们能够以佛法智慧去看穿现象背后的本质,更能看到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互通互融的奥妙,那么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也不过如此,能这样去想,害怕没有自在又洒脱的人生吗? 佛光禅语: 平等看待世间事,无是是非无高低 无常用在困境中,无惧无恼无绝望 智慧对治偏执见,内心轻安又喜悦 感恩对待困与难,消除旧业种新缘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哮喘每日一方白芥子治疗支气管哮喘秘
- 下一篇文章: 最新食药两用中药名单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