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祖龙树尊者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们熟悉的话。但站在佛法的角度,所谓“透过”,从来没有进行过。因为要透过现象,就需要了解所有现象的无自体、不实有。

为什么我们认为世界真的有实物,就是因为你的实有执着正在打造你所心爱的、所乐意的你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做这件事。正因为我们在打造的是一个没有实体的世界,所以我们也许会反思,这个打造过程最终的意义是什么?

等到没有意义的时候,对这个客观现象界真正地去理解的时候,就发现原来外境的一切都是空相。

这个世界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了解空性。佛教世界观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理解这个世界原来只是如幻的空性,它不是一个堵在你面前的烦恼,或是立在你面前的快乐,都不是。

了解空性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生死中业和烦恼的根治法,进而反驳常识方面的错执焦点,进而洞见之、解脱之。

《中观论颂》云: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龙树菩萨说,“业”和“烦恼”来自于概念分别,这些概念分别又来自于“戏论”。这里的“戏论”被确认为“根本无明”(缘起链当中的第一支)。因为“无明”或“戏论”,位于轮回状态的根源部位,因此,唯有透过观修“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我们才能找出解脱之道。

龙树菩萨又说: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藏译为:无明覆故,为后有。

“为后有”时,“无明”对他而言,并不是被动的不了解而已,而是一种“误解”,一种主动、带有烦恼的理解。像这样的心态,虽然是错误的,但它似乎带有从我们深思当中产生的、一定程度的确定性。

为了反驳它们,我们必须采取也会引生强而有力之确信的对治法,若能有某些方法有效地反驳它们,即能彻见空性的洞见,而直接斥败那颗执着的心,从而得到解脱。

因而,了解空性的真正目的,不只是提升我们的知识,关键是能让我们从轮回痛苦中解脱出来。没人想要痛苦,因此我们必须断除它的“因”。

由于我们无法透过祈祷甚至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除去痛苦,所以,要消除痛苦的根本原因——认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虚妄执着,我们必须获得“彻见空性”的洞见。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替代的办法。

看看我们的想法和情绪,它们是容易冲动的,而且都是发自本能的。虽然或有少许分析的因素存在,但整体而言,它们的产生是自发性的,不需任何推论便可产生。

烦恼被分成为两方面,一是冲动(本能上受影响)的状态,如“贪着”;一是比较(认知方面的虚妄)的状态,例如“无明”,各自的对治法不同,贪着修不净,瞋恨则修慈。但这些对治法并不能全然根除所有烦恼,只能减低,而且不无副作用。

月称论师的中观注解中说:“修慈爱可治瞋,但若不慎则会导致贪着其境,因为你在增强对它的连系感、移情或亲近;而当思维对境缺点来对治贪着时,或许不慎会对该境逐渐厌恶。”

而对治无明——空性的了解,则没有这样的副作用。中观见的智慧不仅可以对治自性存在的烦恼,还可根除其他烦恼,因为所对治的目标,位于一切烦恼的根源。

空性的目的是要产生生死根源部位的对治法,用以对治事物为真实存在的“虚妄分别”,因为所有的烦恼,无论粗显或细微,都是由这个“虚妄分别”推动出来的。对治了它,就是对治了生命状态中的生死以及无明。这是最根本彻底的对治。

接着,我们还要进一步审视空性的性质,万不能将空性误解为“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很多人会轻率地将空性的本质误解为“什么都没有”?其根本在于无法辨识,光靠语言和概念分别都无法涵盖空性。假如依个人用心的习惯,从未脱离过概念分别的领域,自然就会认为空性只是诸多概念分别中的一个罢了。

如果局限在这个范围当中,便很容易从“一切事物是空”的正确见解,转入“没有任何事物存在”的错误见解中,从而迅速在诸多概念中,找出“没有任何事物存在”的概念来作为对“一切事物是空”的定性。

这个错误来自于将对境所缺乏的“自性存在”视为究竟本质,并将此“究竟本质”视为以其自力存在的对境。这点可以理解,因为如果一切事物的究竟本质,被否定成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就此结果推论,那么必然没有任何事物存在。

但是,空性和“分别层次中是空而实际不空”的对境是不同的。这是既不能由语言和概念去涵盖,又不能脱离人为亲身经验的特殊事例。空性无法借助语言和概念分别而充分地传达给另一个人,所以经云“不可思议,不立文字”,论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注1)。

因此,当我们试图了解空性时,切忌认为它是某种绝对的实体,而由它自由存在。我们谈论到它的时候,所谈的绝不能是现象界中以绝对而独立的究竟方式,独自存在于赋予它特性的各种现象之外的某种事物。

用这种思维议论的模式来定义空性,只会导致产生“什么都没有”的错误理解。

摆脱了“什么都没有”的错误定性,为了表述空性的正确意义,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颂》中提到了《无忧龙王请问经》中的一段经文,其中佛陀这样解释“无生”,云:

依赖其他因素而产生的就是无生(依据藏文译本)。

佛陀要表达的是,事物和事件并不具备有自性的“生”,作为现象本身,它们全都依赖其他因素而生。其重点是空性必须就“缘起”这个观点来理解,才不会背离它的实际意义。

这里形成了一对互相排除、相互抵消的矛盾。因为,带有固有本质的任何事物,就其定义而言,必然是自我隔绝或独立的,绝不会受到“依赖”的主宰或限制。

于是,“自性的独存”与“依赖的性质”彼此形成互相排除、相互抵消的矛盾,因此依赖其他因素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首先必定缺乏自性存在。

很多中观典籍,将论证的焦点聚焦在“对自性存在的否定”上,或者透过分析两个相关现象是否为同一个而驳斥自性存在,或者透过因果链中相邻二者互为因果时可否同时存在而驳斥自性存在,等等不一而尽。

但是,在究竟的分析之下,所有这些都必定会归于对“缘起”的论证,因为在究竟的分析之下,空性的究竟证明就是“缘起”。

因此,空性的意义就是“缘起”。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记载了一段佛陀关于“缘起”的公案(注2):

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树村。村中有一位妇人名叫藏喜,她见佛陀远远走来,身影中焕发出如同太阳般的光芒,相貌庄严,无比美妙,藏喜心想:世尊以前贵为王子,舍王宫的荣华富贵而出家学道,如今以乞食维持生活,如若他来向我乞食,我应该将面茶供养他。

佛陀知道藏喜的心思,便走过去向藏喜说道:“你可以施舍一钵面茶给我吗?”藏喜感觉佛陀知道自己的心念,更是喜出望外,恭恭敬敬地供养满钵面茶给佛陀。

佛陀接受了藏喜的面茶,微笑了起来,便从眉间射出一道光芒。阿难尊者看见了,就问佛陀:“世尊,从古以来,诸佛微笑必有因缘,可以请世尊为我们说明这次微笑的因缘吗?”

佛说:“你说得对啊!阿难,诸佛如来微笑必定是有因缘的。我今天就为你说这段因缘吧!刚刚你看到一位妇人供养我面茶吗?”“是的。”“这位妇人因为这个善根,将于往后十三劫中不堕恶道,这段期间会在人道或天道轮回,最后一生转生为人,自己悟道证得辟支佛果,名号叫做善愿。”

藏喜的丈夫名叫如优,他从树林中砍柴回家的途中,听说自己的妻子只因为供养佛陀面茶,佛陀就授记她在十三劫后,可以证得辟支佛果。如优觉得佛陀是胡言乱语,心中很气愤,就去找佛陀。

如优见到佛陀后,用质询的语气对佛陀说:“听说你今天到我家去了?”“是的。”“听说我妻子供养你面茶,你就授记我妻子将来可以成为辟支佛?”“是的,我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你乔达摩,从转轮王种族舍弃富贵出家,今天竟然为了乞得一点面茶,说出这么大的谎话。谁会相信这么小的因,会得到那么大的果报?”

“如优啊!今天由于这样的因缘,我们就来随意谈一谈好了。现在我问你一些问题,你随意回答就好。你曾看过你觉得很稀有的事情吗?”

“有啊!别的不说,就说我们村子名叫多根,这村名的由来很特别,因为在我们村里的东边有一棵很大的曲坨树,长得很茂盛,每天大概四五百辆牛车停在树下歇息,因为村里有这么大一棵树,所以大家将这个村庄称为多根树村。”

“如优啊!你看到这棵树这么大,你知道当初用了多大的种子去种它吗?可能要像一亩田那么大,也可能要几辆牛车才能播种得下去吧!否则怎么能长出这么大的树呢?”

“不,不!它的种子只有小小的一颗,大概是一颗芥子的四分之一那么大而已。”佛陀说,“你这么说谁会相信?小小一颗种子,居然可以长出这么大的树?”

“不管你信不信,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而且那片土地虽然被种下了树的种子,但毫无损伤。种子虽然小,只要土地肥沃,将它埋入土中,给它充分的水,种子就会发芽长大。”

“如优啊!一颗小种子变成大树是你亲眼所见,你的妻子因为供养我种下了小善根,将来证得辟支佛的胜果,也是我亲眼所见啊!为何你不相信呢?”

佛陀说完,便示现出广长舌的庄严相给如优看,并说道:“我从来没有说过谎话啊!所以今生能得此好相。你该相信我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如优听了佛陀的话,又亲眼看见庄严的广长舌相,生起大欢喜心。佛陀进一步为他说四圣谛法,如优听后,证得了初果,欢喜地说道:“从今以后,我愿皈依三宝,遵守五戒,成为佛陀的弟子。”顶礼佛陀后,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

正因为有空性,“缘起法”被成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东方西方的圣人,共同宣扬着这一真理。

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颂?观四谛品》中对于独立实有论者的立场提出了一个范围更广的驳斥,以显示在一个由固有本质的方式而存在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中,是何等得不可能理解经验本身。他说: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意为:驳斥缘起性空者,也破坏了一切世俗的约定。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意为:假如空性本身被舍弃,就没有功能会持续;那么,将会形成“没有开始的行为”以及“没有行为的作者”。

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意为:假如有自我性质存在,那么,整个世界将不生也不灭,而且永恒地持续着,没有变化的状态。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意为:假如空的事物不存在,那么,证所未证、终结痛苦,以及灭除业、灭除烦恼,这些都将不存在。

假如我们固执坚持“自性存在”这种信仰,那么没有任何世俗的事物、世俗的知识可以被前后有序地维持。例如:假如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经验中使用的那些概念,会发现许多经验是以“已发生事物的记忆”作为基础。同样的,我们惯用的术语(注3)和那些术语的观念,有许多建构在对未来的某种期待的基础上。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由此产生了自己的“世俗真实”,并随之产生了下定义的术语、概念和语言。但是,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回忆过去和希冀未来的制约,不停地遭受时间与人事无常变更的本质中的无义痛苦。

龙树菩萨认为,假如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是依赖记忆和期待而建构起来的,那么我们的实相就不会是独立、自性存在的实体所组成。因为组成我们世界的成分几乎都是“虚假心念”,并无实体。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所有功能和行为的概念,将不可能有真正前后有序一致的关联。

同样的,在一个“自我存在”(心念构造)的世界中,众生将不会随时间而变化,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心理世界的成就,一切运转都将失去意义,一切世俗失去了意义,一切佛陀教诲的正法也都将失去意义。

因此,总结如下:

唯有看见空性的真正意义就是“缘起”的那些人,才会了解痛苦的真正本质,才能前后有序地遵循“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教法。这是何等绝妙的中观见的定义!唯有空性见,能使一切正法合理地存在下去。龙树菩萨写道: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意为:无论是谁,若见到缘起,就看见苦(谛)、它的源头(集谛)、以及灭(谛)、和(通往灭之)道(谛)。

最终,唯有空性见,能使佛法成其为佛法,世俗成其为世俗。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善法恶法,不论是心是境,如果没有空性见,一切都将失去意义。空性见使一切产生意义,而真正使空性见具备意义的,便是“缘起”。

空性见使一切合情合理,因为见到它,我们就见到了“缘起”。

(1)见龙树菩萨《释摩诃衍论》、世亲菩萨《金刚仙论》、僧肇大师《涅槃无名论》、吉藏大师《中观论疏》、智者大师《摩诃止观》诸论。

(2)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如是如是。阿难,非无因缘如来应正等觉辄见微笑。汝见彼婆罗门女,以信心施我麨不?”阿难陀答言:“已见。”佛言:“彼女以此善根,从今已往,于十三劫,不堕恶趣,在天人中轮回受生,于最后身,证独觉果,号为善愿,其声普遍。其婆罗门女,由生信心,将麨奉如来故,世尊为彼女人授记当来成独觉菩提。

其女夫主为采花薪等,往林野中,闻我妻施沙门乔答摩麨,得授记成辟支佛,闻已便生忿怒,即诣世尊,作如是言:“汝来向我家中不?”世尊报言:“实来。”又言:“我妻施麨,汝为授记作辟支佛不?”佛言:“婆罗门,实尔。”

“汝乔答摩,从转轮王种族,舍王位出家,为乞麨故,作大妄语。谁肯信汝以少种子,获大果报?”佛言:“婆罗门,由是因缘,我今问汝,当随意说。婆罗门,于意云何,汝见希有法不?”

答言:“乔答摩,且止余希有法,我所于此多根树聚落,见希有事,汝可且听?乔答摩,于此聚落东,拏瞿陀树广大滋茂。于彼树下,每有五百乘车止住,亦无相妨碍。由此树故,聚落得名。”

佛言:“婆罗门,彼多根树,子大几许,为当如稻畦大不?得共篣篱、碾轮车、牛箧、篣箕、频螺果、劫毕他果耶?”答言:“不也。犹如芥子四分之一。”佛言:“婆罗门,谁当信汝此之小子,能生大树?”

时婆罗门答世尊曰:“任汝信不,我自亲见。然且彼地,不被伤损,沃润甜土,子虽不大,如法安置,依时得雨,是故此树,生长成大。”尔时世尊以此因缘,说伽他曰:“如田及种子,汝今亲已见,于业及果报,如来亲自证。如汝之所见,小子成大树,如是我见此,小因成大果。”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出广长舌,遍至发际,告婆罗门曰:“汝意云何,若能出舌,遍覆面者,然彼岂为百千转轮王位,故作妄语?”婆罗门答言:“不也,乔答摩。”尔时世尊,说伽他曰:“我自未曾说妄语,舌相皆由诚实增,汝今宜应如是言,幸遇如来蒙觉悟。”

尔时婆罗门既闻是已,生信敬心。世尊知彼意乐随眠,应机为说四圣谛法,广说如前。无始积集萨迦耶见,以智慧杵而摧破之,现证初果。唱言:“我入预流。我今尽寿归依佛法僧宝,受五学处,为邬波索迦,愿世尊证知。”时婆罗门闻佛说已,欢喜信受,礼佛而去。

(3)停留在已发事物的记忆或对未来某种憧憬的期待之上的语言,人际或网络流行语皆是。

↓↓↓喜马拉雅收听清净法师音频

赞赏

长按







































皮肤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