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 子Jièz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主产于河南、安徽。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本品气微,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辛,温。归肺经。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1.寒痰咳喘,悬饮胸胁胀痛 

本品辛温力雄,性善走散,能温肺寒,利气机,豁痰涎,逐水饮。①治寒痰壅肺,气逆咳喘,痰多清稀,胸闷者,常与苏子、莱菔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②若痰饮停滞胸膈成胸胁积水,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③治疗冷哮日久,可与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等穴,或以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位行穴位注射。

2.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①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伍马钱子、没药、肉桂等,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②治痰湿流注,阴疽肿毒,常配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煎服,3~9g。外用适量。

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泻。不宜久煎。

典籍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毒。

《本草害利》

〔害〕辛热泄气,昏目动火伤精。经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多食则筋急爪枯。即此类也。凡肺经有热,与阴虚火炎,咳嗽生痰,气虚久咳者,法在所忌。切勿误投。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忌。芥叶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昏目发疮。同兔肉食,成恶邪病,同鲫鱼食,发水肿。陆金云∶望梅生津,食芥坠泪,为肝木受病也。大叶者良,细叶有毛者害人。〔利〕辛温,入肺胃二经,通行经络,发汗散寒,利气疏痰,温中消冷滞,辟邪伏祟魔。酒服治反胃,醋涂散痈疽,痰在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修治〕四月收子,晒干入药。

药效随笔——白芥子:

豁痰利气,尤其善洽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因其辛温能宣肺达表,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虽在窠囊亦无从阻隔之故,故子痰核阴疽多用之。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