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东西被抢,为什么一定要帮他拿回来
文 白芥子 01 闺蜜跟我讲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发生在她家毛毛刚3岁多点儿的时候。 那天,她家奶奶带着毛毛在小区里玩儿。 在一棵树下,毛毛捡到一根树枝,上头缀满了有些枯黄的小花。正当毛毛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新收获时,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小女孩走了过来,一把夺走他手里的树枝。 毛毛要咧嘴哭,奶奶立刻安慰说: 没事没事,就是一根枯树叉儿, 姐姐拿过去玩一下,大方点儿啊! 嗯,没错,闺蜜家跟小女孩家是认识的。 奶奶碍于情面,同时也是觉得一根树枝的确太微不足道,于是忙着安慰自家孙子,去地上重新又捡了一把树枝。 然而看着奶奶手里的成果,毛毛一直摇头。他只想要回被夺走的那一根。 毛毛的眼睛,死死盯住女孩的手。 女孩妈妈开始批评女孩:快还给弟弟,你这样不乖啊!女孩不听。 不仅不听,她还一本正经地对毛毛说:“你别难过了,我就玩一下,好朋友要分享啊!” 这话一出口,旁边的大人都听乐了,甚至还有人夸这个孩子聪明。 就在这个这时候,闺蜜从外头回来,正看到自己的小家伙一脸委屈,想哭又不敢,呆呆地站在那里。 了解了情况后,闺蜜二话没说,就微笑着走到女孩身边,很轻松地就从女孩手里拿回了那根树枝,说: 宝贝,这是弟弟的东西,不是你的。 女孩先是一愣,然后哇地大哭起来。女孩妈妈面露怨色,手忙脚乱地去哄孩子。 旁边的一众人看傻了眼,都不说话了。 孩子奶奶有些尴尬地打圆场,同时责怪自己儿媳妇儿: 你这么大人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闺蜜忍着一肚子火,似乎是对那女孩妈妈说话,也似乎是对身边看热闹的一众人说: 对不住啊,我只是想让孩子们明白,该是谁的东西,就是谁的,这是个基本法则。 如果谁力气大东西就归谁,谁弱小谁活该,那这个世界不就黑白颠倒啦? 然后就带着儿子扬长而去。 02后来,闺蜜跟我说:那女孩妈妈如今遇见我了基本都绕道走,可是那又怎样呢?我则听得哈哈笑,对她着实佩服得紧。 我们都觉得,孩子还小,一根枯树枝这样的东西,实在太微不足道。我相信,很多父母会像毛毛奶奶一样去打圆场。 然而,对孩子来说,对方抢走了我的树枝,跟抢走了我的玩具,破坏了我心爱的宝贝,甚至随意入侵我的界限,践踏我的权利,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 当大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没事没事”,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是在跟孩子说: 你这根本不算事,你不该这么难受,你难受只说明你太小气了。简言之,你生气是不合理的。 说到底,这是在教孩子: 被侵犯时,你得忍着。 这是人为制造的权利的不平等。 总是这样被对待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在人际冲突中失去反击的勇气。 比如一个朋友家前不久刚遇到的事。 那天,她老公带兄妹俩去游乐场玩儿。仅仅离开了一小会儿,再回去,发现妹妹哭得稀里哗啦了,脸上和手臂上,都是指甲的挠痕,还有破皮、流血处。打人的小孩已经走了,孩子爸也就索性带孩子回家了。 朋友却按捺不住满肚子的火气,问哥哥:为什么不保护妹妹? 哥哥说: 弟弟也很小,我去推他,他也会哭的。 朋友急了,提高嗓门说道: 不管他是不是小,他打妹妹就是不对的,你应该帮妹妹把他推开。 哥哥一脸委屈地回答: 可是打人是不对的,玩具就是要分享的…… 说完哇地哭了起来。 朋友傻眼了。 哥哥刚刚说的话,不就是自己平日对他反复强调的话吗? 每当妹妹去抢哥哥的玩具,乱动哥哥的东西,哥哥不乐意的话,妈妈都会教育他: 妹妹那么小,你要让着她呀。 不能打妹妹!打人不是好孩子。 这个玩具妹妹只是玩一下下,马上就还你,你要做个爱分享的好孩子啊! …… 是的,是她亲自教会了孩子: 东西被抢了、被欺负了,有情绪、发脾气甚至反抗都是不对的。 于是遇到冲突时,这个小孩他会刻意压制自己。也因此,他往往最委屈、也忍得最辛苦。 03所以,如果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5岁以内),他手里的一个玩具,一本书,一只皮球,抑或只是一片从地上捡来的树叶子被抢走了,如果他可怜兮兮看向你,你会碍于面子安慰孩子,还是干脆帮孩子要回来? 答案当然是后者。 物归原主,首先可以教会抢东西的孩子:谁的东西归谁,这是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界限。 一个小小孩子抢别人的东西,乍一看是无关紧要的。比如闺蜜儿子遇到的那个小女孩,看起来伶牙俐齿,甚至你还会觉得可爱。 但如果等长大了这个孩子再抢了别人的东西,仍然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事情就不再会有趣可爱了。 这样的孩子若习惯了被满足,那么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有人拒绝她,她很可能无法承受。他们长大后,也容易因为不懂尊重别人和别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境。 所以,别以为你的孩子会抢东西、看起来够厉害,甚至还占了小便宜。殊不知,当你默许孩子越界行为的时候,你和孩子同样是输家。 需要提醒的是,对待抢东西的小孩,大人的干预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3-5岁孩子,如果你觉得他做得不对,你一定要帮他从行为上去恢复到对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他不对。 这个年龄,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一句两句轻描淡写的语言说教很难真正奏效。 物归原主,更能教会被抢东西的孩子:我们其实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该是哪个孩子的东西,就归哪个。 如果家里老二太小,哭闹着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却不肯,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教训老大,逼他分享、出让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转移小宝宝的注意力。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让,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吗? 是一旦遇上校园霸凌,他们基本就没跑了。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通过言行亲自告诉孩子:你不必退让。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权威强压之下,早早习惯了隐忍和服从,甚至讨好,那么当他遭遇霸凌之时,他的概念里是没有“反抗”二字的,甚至连求助可能都不会有。 他会下意识地认定:表达是没有用的,反抗也是没有用的,我只能默默承受。 若一个孩子总被校园霸凌者“欺负”却无力回击,那么很可能他已经在自己的家里,被自己最亲的人,“欺负”过百次千次了。 04无论是任由孩子东西被抢而不作为的父母,还是默许孩子抢东西的父母,其实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那就是界限模糊。 父母界限模糊,孩子没法真正过得自在。 有界限的家庭,才能真正养出懂得保护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知道分寸的孩子。 何为有界限的家庭?它一般会有以下特征: 有爱的,民主的,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再往细一点说,这个家庭应该是这样的: 不强迫孩子分享; 不随意处置孩子的所有物; 鼓励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要; 允许他理直气壮地说“不”; 接纳孩子的坏脾气; 不害怕孩子的负面情绪和感受; 尊重孩子的界限:不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保有父母自己的底线:不因为爱的缘故,一味服从孩子。 上述最后两点最重要,也最难做到。因为难,才更要我们去努力。 父母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必要的界限。父母是有界限的父母,孩子也才能够有空间去发展属于他们的力量。 还是《破产姐妹》中的MAX说的好: 习惯了屈从父母和他人的孩子,他只会把自己过得越来越卑微,却很难学会真正为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负责。 真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 他走上社会,才有能力对糟糕的、坏的事情说不。 他才懂得珍视自己,以及自己的需要。 也才真正不惧怕,不讨好,不卑不亢,真正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拥有哪样的人生? *作者简介:白芥子,本文转自积木育儿,ID:jingguanyur,本文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嗨,我是马修,也是小朋友们熟悉的“大熊”,在孩子们眼里,我是“最会讲英文故事的叔叔”。不仅如此,我的团队里还有儿童记忆与语言领域博士,英语启蒙牛妈,来自美国的资深外教…… 我们共同为孩子打造优质的英文故事、动画、课程,激发孩子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英语能力,让英语成为孩子可以熟练使用的第二门语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芥子画馆授课教师简介系列之李曦
- 下一篇文章: 浙江人太幸福了这家门口的20个最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