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经到了,小编本来打算好好放松一下。。可没想男友因为工作关系要去出趟远差。。

而且要有一阵子才能回来。。

没有人在身边可以欺负了。。。。哎~~~

无所事事的小编突发奇想,准备给男友写一封长信~

于是小编就在家里写啊写,写了好久好久,就剩最后面几个字的时候,把“长”字写错成“常”字。。可小编有强迫症啊,当时就气得哭的稀里哗啦的,想到男友那求安慰。结果,那货居然不仔细看我说的话。。

谈恋爱真的很安慰人~~~

后来,因为上次将冬病夏治的事,男友特地给小编科普了一番三伏贴的问题。

科普时间

1三伏贴的理论渊源

1.1三伏贴的使用

在中医的书籍《五十二病方》中,有使用白芥子泥贴敷在百会,让局部的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就是贴敷疗法比较早的雏形。另外,三伏贴也是古代天灸疗法之一,而天灸疗法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里。天灸疗法开始在临床的时间始于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就是用旱莲草外敷治疟。明清时期三伏穴位贴敷的疗法更是有了新的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现在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渊源。《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散:使用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研磨成末,加入麝香来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位来医治冷哮。

1.2三伏贴的时间根据

《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春夏宜补阳,秋冬宜补阴,这便是根据一年阴阳四时变化提出的养生起居防病治病的根本法则,其所蕴含的“治未病”思想就是后来“冬病夏治”的最早理论根源。春夏时节阳气主升亦主生,尤其夏至时节,人体阳气最旺盛,但在夏至后则阴升阳降,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衰减,为使秋冬储备阳气而不为严寒所伤,对阳虚者则更需要进行补阳助阳,故夏至时节却要注重补阳。

《灵枢·五癃津液别》里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素问·疟论》曰“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说明在三伏天的时候,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多开,全身经络亦最为通畅,这个时候通过把阳性、热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关的腧穴,药物将更加容易透达肌肤,渗入经络,以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提升正气,协调脏腑功能。所以三伏天期间是一年中补阳的重要时间。“三伏贴”作为一种如指头般大小的膏药,在三伏天开始的当天,将其贴在患者后背一些特定穴位上,这是一种顺应节气行夏季补阳、冬病夏治的良好方式,它通过鼓舞人体阳气以达到防寒、治寒的目的,对一些冬季易发的疾病,如因素体阳虚,或外受寒邪为病机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现在的三伏贴主要运用于对肺系疾病的防治,并且对一些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三伏贴除了遵循“春夏养阳”、“夏至阳盛”的时间理论,还特别的强调三伏天的特殊时间。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历法推算而来,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日,10日为一伏,天干有10个,中伏第一日也为庚日,依此类推,三伏第一日同样是庚日。所谓庚日即干支纪年法中当日的天干为庚。古代人认为,阳干之庚为肺金,中医学认为肺属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这也是三伏贴主要运用于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依据。由于每伏的第二日为辛日,辛也属金,但辛为阴干,所以这一日也可贴敷,但补肺气效果较庚日稍差。因此,贴敷一般选择在每伏的第一、二日是为了与天时相应,这样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3三伏贴的理论

《灵枢·四时气论》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八正神明论》亦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说明针灸的根本在于调气,而四时不同,人体之经气部位也有所不同,故针灸法则也受四时季节更替及日月星辰变换的影响。三伏贴敷作为天灸的一种,也需要揆度气血之所在以施行敷贴。

《内经》对四时经气也详尽的作了很多论述,比如《灵枢·本腧》曰:“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灵枢·终始》亦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它们都指出因四时季节不同,经气的位置也会不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中医观念。其中提到夏季之气在孙络、在皮肤,相对于冬气之在骨髓、在筋骨,说明夏季之经络气血位置较表浅,加上夏季孔穴多开,腠理疏松,此时在穴位上敷以药饼,药物更容易经穴位透入机体,通过经络而调理气血,以达药效。三伏贴所用的穴位多为背部俞穴,《理瀹骈文》曰:“五脏之系成于背,脏腑十二官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所以脏腑病皆可治背。”说明背部俞穴是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点,在背部俞穴可以调理整体的脏腑气血功能,治疗五脏六腑之病。

另外,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主一身之卫外,它便是三伏贴敷背部俞穴防治肺系疾患的经络理论依据。而且,背部俞穴多与相应脏腑位置相近,可以更便捷的调理相应脏腑功能。如肺俞为膀胱经穴,亦为肺之背俞穴,它的位置接近肺脏,是肺脏经气输注于体表之处,使用辛温的药物敷贴肺俞,可获温固肺卫及祛散风寒的效果。但不是所有三伏贴都选择背俞穴,其它的穴位如大椎、天突、膻中等也可根据需要选用,使用时需要因人因病而异。

2三伏贴的当代应用及相关研究

2.1三伏贴剂的当代研究

现代运用的三伏贴剂,多是以清·张璐《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散为模板,其主药为白芥子。现代研讨标明白芥子含白芥子甙,其自身并无影响作用,可是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能够生成具挥发性的白芥子油,白芥子挥发油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应用于皮肤后,会有温热感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和脓疱。故以白芥子为主的三伏贴剂的作用原理,一方面有药物的温经散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相似发泡灸的灸作用果,通过影响部分穴位皮肤,以激起经气,通过调度经络以补偿阳气、正气。此外,尽管三伏贴其不能确保将药物成分以必定的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作治疗作用,但三伏贴也被看作为一种简易的透皮给药系统,贴剂中的药物通过皮肤进入体内血液循环发挥作用,与现代的外用给药防病治病有许多相同的理论依据。

2.2三伏贴运用的防治范围

现代三伏贴首要运用于对肺系疾病的防治,可是,三伏贴作为冬病夏治、补阳助阳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不该只拘泥于医治肺系疾病。依据背部俞穴的医治规模,不同背俞穴可调节不同脏腑的气血功能,因而,三伏贴敷于不同背俞穴能够防治不同脏腑体系的疾病。三伏贴敷的底子作用是补阳助阳,故一切阳虚疾病、阴寒凝滞类疾病都能够经过三伏贴敷相应穴位进行防治,除了肺系疾病,其他心、肝、脾、肾四脏及六腑体系的疾病都能够运用三伏贴敷,重要的是临床上要经过辨证论治来运用。综观近代三伏贴的临床研讨,除了肺系疾病的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外,还有一些关于三伏贴运用于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寒湿泄泻、痛经等疾病的临床效果研讨,都取得了杰出的效果。阐明除了肺系疾病外,三伏贴敷对防治其他体系的疾病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临床上能够扩大医治规模,运用到更多疾病的防治上。

2.3三伏贴运用的时间

探析依据自然界改变对人体的影响,计算气血运转盛衰与经穴开合来进行贴敷治疗,这与古人的养生之道“合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相合。而传统三伏贴敷首要强调在每一伏的榜首、二天进行贴敷治疗,因每一伏的榜首、二天在天干中为庚和辛,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故首要防治肺系疾病。但除了庚辛外,每一伏中的十天还有八个天干日,如庚辛之后为壬癸,五行属水,对应肾脏;壬癸之后为甲乙,五行属木,对应肝脏;甲乙之后为丙丁,五行属火,对应心脏,丙丁之后为戊己,五行属土,对应脾脏。依据庚辛日行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经历和明显临床效果,能够探究在壬癸日、甲乙日、丙丁日、戊己日行三伏贴对别离防治肾系疾病、肝系疾病、心系疾病和脾系疾病的临床效果,虽然这一探究没有相关清晰的文献记载,也没有相关的现代临床研讨,但却是值得中医界研讨的和探究的问题,这对中治疗未病和三伏贴敷疗法的理论创新和开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3结语

三伏贴敷是中医冬病夏治的一种传统而杰出的疗法,具有深远的中医理论根由。近年三伏贴敷疗法受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广,可是越来越多的三伏贴敷疗法没有严厉遵从中医传统三伏贴的操作和运用规模。三伏贴敷主要是补阳、助阳,而许多事例都不通过辨证论治,对一些阴虚、阳亢的人盲目运用三伏贴敷。此外,传统三伏贴要求在每一伏的第一、二天进行贴敷,但亦有刚刚入夏就开端进行三伏贴敷者,这对三伏贴敷的效果会发生许多影响。当然,调查三伏天期间的不同天干日贴敷对不同系统疾病的防治效果,这是值得研讨和探究的。对三伏贴敷的运用,一方面应该严厉遵从传统三伏贴敷的理论准则和操作标准,另一方面也应该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在深刻把握传统三伏贴敷精华的一起,合理恰当的研讨、开展三伏贴敷的理论和运用规模,这对继承开展三伏贴敷这一传统的治未病办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好啦,这些知识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学会了或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据说学习+分享是知识传播的最好途径哦!

体质资讯平台

赞赏

长按







































如何防止白癜风复发
中科公益爱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