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江苏太仓,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乡民受传统影响,爱好戏曲、书画相习成风。年轻时的他,在家乡时就爱好绘画和戏曲。他喜欢戏曲的范围很广:京剧、昆曲、评弹、黄梅戏等,他喜欢观赏,还喜欢演唱。他嗓音好,尤擅唱小生,如《琴挑》里风流倜傥的潘必正,《焚香记》里落泊失意的书生王魁等等。他还会演唱《长生殿》里唐明皇夜游御花园的片段,唱腔、音色、扮相极像俞振飞,朋友们都说他是“小俞振飞”。他虽然不是北京人,但谈起京剧,他如数家珍,马连良、程砚秋、梅兰芳等梨园名角经常挂在嘴边。数年前,他应邀到北京为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室绘画作品时,曾与李瑞环主席一起大谈京剧。李瑞环当时就感叹道:“谈得真开心!先生真懂戏。”还将许多“音配像”的京剧录像带和录音带送给了他。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乃江南鱼米之乡,有着“美食”的传统。那时“同期”轮流在各家举行,被轮到的这一家,事先得早作准备,花两块大洋请两个人:一是琴师,一是厨师。由于是大家轮流做庄,因此各家都得使出浑身解数,让朋友们在自己家中吃得比别家好,花样也不同。他风趣地说:那时没钱,当然是“跟吃”为多了。他对淮扬、鲁、川、粤四大菜系,以及许多地方名菜、名点,其特色、口味,以及这些菜最正宗、最传统的做法及配料都了如指掌,而且会品味,能说出其所以然,告诉你这个菜应该改进。他品菜评菜,能让南京金陵饭店、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等大饭店的特级厨师都称一个“服”字。他就是——宋文治。宋文治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生活与技法是手心手背,两者不可或缺,我一生坚持两个‘下’字,即一要‘下’去(深入生活),二要‘下’基本功”。——宋文治“我迈入老年,老而思变,老而出新。一反越老越厚、越苍、越拙的常态,反其道而行之,尝试新的技法,形成越老越新鲜,在老而秀丽中,表现时代美感的画风。时光冉冉,人将老去,而艺术之树常青。在艺术上,切勿倚老卖老,只有抱着老则思变得创作心态,才不枉为画一生”。——宋文治位于罗湖黄贝岭一带的碧波花园小区内,一个充满书卷气的画室一角。在这里,拿着书的宋文治先生微笑着看着自己的画桌与书架,一盆兰花摆放于桌前,每一位抵达这里的客人,都可以看到挂在窗边的“碧波居”三个字,这是他为画室起的名字。窗外是南方浓密的绿色植物,郁郁葱葱的一大片,充满勃勃生机的样子。而窗内,白色薄纱窗帘挂于两侧,铺着白色桌布的桌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十余支不同大小的画笔,老花镜与放大镜就在眼前……宋文治《江南春意浓》68×68cm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年,宋文治在深圳罗湖买房安居,画室一直是他创作、会客的地方,是他精神世界停留最多的地方。他的画雅致又安静,吸引着无数人在此驻足、张望、思绪万千。每一位不同年龄的今人,在他的画中,似乎都能找到与故去的老先生的对话通道。百年时光逆流而上,如画卷般徐徐打开。以时间为轴,他从童年到少年,从求学时到教书时,从青年至中老年,容颜变化间,足迹留于世界各处,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画作既有时代变革中跳动的脉搏,又有个人与时俱进的各类探索。宋文治《云壑清泉图》41×75cm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一个人能在百年后仍然被人铭记,就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历史在淘汰和选择时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是多维度的,绝不仅仅在某单一方面。我们纪念他、缅怀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出了富有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去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他的画充满温度,充满人情味儿,视觉上充满立体感。它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和丰满的,值得静静驻足,慢慢阅读,与他的作品、与过去的光阴深情对话。他从事画艺初期由《芥子园画谱》、清初“四王”入手,笔墨精妙,品味高雅,继而又上溯明、元、宋笔墨韵致,兼学南北诸家。曾得朱屺瞻、陆俨少二老指点,又从张石圆、吴湖帆学画,得见大量名家真迹,心摹手追。特别是在解放后他开始背起画夹走向自然,广师造化,进一步融合诸家诸法,致力于探究以传统笔墨表现新时代风貌,历二万三千余里,创作出大批讴歌祖国山河的、属于自己的、溶入了新时代特点和现代人感情的山水画。宋文治《双松图》66×cm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年便以成名作《桐江放筏》在画坛崭露头角。受清僧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影响,他在特定的绘画语境中用“老瓶装新酒”,创作出了《山川巨变》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个人画风也随之一变。之后他继续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游历名山大川,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不断锤炼笔墨,开拓画境视野,继续以传统水墨写意笔法表现时代风采,由此画名日隆。宋文治一生爱松、喜石,更多画松石,常题跋于画上:“松岂无骨、石亦有姿、唯此二者,是为相知。”因而他在江苏的画室名为“松石斋”,其人品也如松石般高洁。宋文治《云壑奔流图》51×82cm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宋文治艺术从“中年出新”到“老年求变”的创作轨迹及艺术面貌,探讨在时代变革中,特别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新山水画的崛起中,“宋家山水”样式和内涵在时代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进一步地锤炼新的绘画语言,力求探究中国画未来新路,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不论从早期的浅绛画法还是到中年的“新国画”及晚年泼彩山水,在师古人、师今人和师造化的基础上,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绘画语话体系。他还曾被誉为“当代山水画八家”之一,因其喜绘江南水乡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的风光,秀润中见苍茫,得有“宋太湖”之雅号,由此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了现代“金陵画派”山水画风。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树一帜,有“宋太湖”之美誉。宋文治虽然数十年从事传统中国画的创作,但并没有象旧时文人一样过着独善其身的闲适日子。他到晚年,虽年事渐高,依然关心国家建设。宋老人如其画,在他身上既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的情趣,又能体现现代艺术家的气度。他一直教学生“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尽其全”。所强调的是艺术本体和社会功能兼容并重的发挥,正是有了这样的襟怀,无论是在太湖望云,还是在蛇口看海,他都一样感受得到时代的脉动。·宋文治—江苏太仓人;早年从张石园学习山水,后得陆俨少指授并拜吴湖帆为师。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受傅抱石影响,致力于山水画创新。其早年作品风格疏秀;中年笔墨劲健,意境灵奇,时代气息浓郁;晚年变法,尝试没骨泼彩,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出版有《宋文治画集》《宋文治作品选集》等。早年于上海广告社学徒,又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肄业;后任中小学及师范美术教师。年任江苏省国画院副画师,后任副院长;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省政协常委。擅山水画;初习“四王”山水,后从师吴湖帆等;五十年代起,深入生活,探索推陈出新。作品有《山川巨变》、《梅园长春江南春潮》等;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安徽省博物馆以及香港、日本、新加坡、西德举办个展。作品分别为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日本福冈美术馆等处收藏;曾赴美、法、意等国进行交化交流。出版有《宋文治作品选集》、《宋文治山水画小辑》、《宋文治画集》、《宋文治山水画选集》、《宋文治画谱》及赴新加坡画展、日本西武画展有关选集等专集。文治山水,起首“四王”,后转益多师,笔墨融洽南北,骨力劲健,气势高迈,善作高远、深远之景;却又喜绘江南三月,风光旖旎,另具娴都之姿,在开创山水画新貌上有声誉。编辑丨苏梓轩、沈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1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