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
“严持香花,如法供养”,常参加寺院佛事的善男信女,应该对这句话不陌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每当我们进寺庙拜佛,总是会买点花果以表心意,毕竟“礼”多人不怪。也有人在家设立佛堂,同样会在香案上摆放水果,然而大多数人不了解佛前供果的意义,导致行仪不当。本应当是清净庄严的佛堂,结果给人带来迷信的联想,那么供养水果,究竟有没有禁忌呢?我们先从何为供养说起,供养属于菩萨六度中的布施,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比,供养更为谦卑、虔敬。在佛子中广为人知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三愿就是“广修供养愿”,布施供养的功德殊胜,由此可想而知。不过,只修功德在佛道上是远远不够得,福德与智慧都是成佛的资粮。水果供养佛,象征果报,善恶有报是佛门理论的基石,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教。想要圆满佛果,就要福慧具足。也就是说,水果不是给佛菩萨享用的,而是在供佛的过程中,心存对因果的敬畏,以物促行,见物检行,短恶向善。真正从供品中得到利益的,是我们自己。非但水果,佛门中一切供养,乃至法会上的种种法器,都是起表法作用的,最终受益的,仍是我们自己。譬如香、花、灯、水、果,这五供养,香表三无漏学,花表成正因,灯表智慧,水表平等。所以说,能如法如理地供养,就是福慧同修。没有福德,日子会过得很辛苦,而没有智慧,生活会浑浑噩噩。关于供养之物,尽管也是出于恭敬心,但是有的说辞难免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在有些方言中“吃蕉”是不礼貌用语,就此认为不能用香蕉供佛;梨子的谐音为“离”,象征着分离,所以也不能供佛。这当然是民间信仰向佛门的转移,我们姑且不论瓜果的表法意义,在梵文中蕉与梨的发音和含义,显然是与汉语不同的。所谓的“禁忌”,在佛家看来并不如法。供养是修行,不是求个好兆头,更不是向佛行“贿赂”。佛是出世间的圣人,《金刚经》中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救拔众生完全是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在供养中得到佛的感应,一定是因为心与佛相应的缘故,而不是供品有多珍贵。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福报自然而来,它是自身修集而得到,并不是佛赐予的。《佛说心明经》中,记载有这样一则典故,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游化恒河沿岸,一日他遇到一位在家修行的人,那人供养了佛一勺饭汁。释迦牟尼佛赞叹道:“若施白象百,明珠璎珞饰,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修行人不明白,为何供养一勺饭汁的福德,竟然超过施舍一百头璎珞披挂的白象。佛陀问修行人:“舍卫城有棵尼拘类树,树枝覆盖五百辆车,你可曾见过?”那人回答是。佛又问他:“尼拘类树的种子有多大?”那人回答:“如芥子粒般大小。”佛开示他,如同芥子般大小的种子能长成巨树一样,一勺饭汁之所以功德如此广大,是因为佛是无量福德智慧所成就的无上福田。总而言之,不管用哪种水果供养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虔敬心,如理做意,福慧同修。南无阿弥陀佛。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1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