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不过是童年三公里
世界很大,也很小,小到走不出童年的三公里。 某一天下午干完活,忽然想着要不去看一场电影吧,拿出手机在网上订了票,泡好一保温杯红茶抓了件小外套关上门穿上人字拖在开场前最后一分钟坐下,是的,就是这么任性,因为影城离我家步行也就五分钟,散场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味剧情,快到家时,忽然意识到为何当初会选择住在这附近,而且住了这么久不想搬,大概是我在上海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了,因为——我小时候就是在电影公司的大院里长大的啊。 我看似偶然地选择了这里,以为是因为这附近生活交通的便利,其实不过是暗合了童年的生活环境,那个我熟悉的,亲切的环境,潜意识帮我做了这个决定,影城就是意识中的那个接头地点,让我在无意识中跟遥远的童年生活接上了头,身体更懂得我需要什么。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童年三公里。 曾经想过移民,想过在那些我喜欢的城市分别住上几年,比如巴黎,布拉格,伦敦,巴斯,加州,京都,加德满都,琅勃拉邦,特拉维夫......或者在异乡终老,但有一天忽然想到,如果临终前我想听到什么话呢?想看到什么?想吃什么?一定是家乡话,一定是中国话,想看到的一定是中国脸,一定是中文,一定是一碗最普通的白粥和清茶,而不是一碗蘑菇浓汤或一杯咖啡,于是就明白了自己最终将在哪里老去和死去了。 我曾以为走千里万里,走不出诗经和古文观止,走不出唐诗宋词,但最终,是走不出童年三公里。 一直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不需要太精致,最好有点荒,有点野,有人声相闻但又遥遥相隔只见炊烟,现在才明白,这是因为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 外婆家的房子就盖在郊区路边,后门上坡可以走到大马路,可是妙在马路下来就有一条水渠,常年清水流淌,又好玩又安全,水也就刚到一个小孩齐腰深,那还不是最好玩的,外婆家大门口是一条小路,小路下去有菜地,水塘,上去有一座小山,小到我们可以跑上去玩一天也不累,却又刚刚好挡住视线,看不到山后的风景,有月亮的晚上,清风徐来,满山松涛,长大后看到“听松”,真是瞬间秒懂。 总是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外婆开始喊回家吃饭了,等我们跑回去,桌上已经放着一大锅已经晾凉了的白粥和炒好的青椒豆角空心菜,外婆穿着白色汗衫深蓝色绵绸裤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一边看着我们摇头,一边扇着大蒲扇催我们先去洗手吃饭。 直到现在,夏天我最喜欢穿的布料就是深蓝色绵绸,白粥则是永远也吃不厌的美食。 木心少年离家去国,年过八旬后回到乌镇,贪吃童年的零食,旁人笑他,他说“你们哪里知道,我吃的不是零食,是我的童年啊”。 朋友退休后回老家陪寡居的八十老母,说自己每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睡到10点才起,我惊呼,你这是“回到子宫般的睡眠啊”,朋友笑说就这么个朴素的梦想——童年最大梦想就是不用早起上学,可以天天睡懒觉到10点,如今终于梦想成真。 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为啥那么喜欢养竹子养芭蕉,搬家时不怕麻烦辛劳也带着,他们不知道我童年时跟着外公听黑胶唱片,三四岁的我还没上学,就开始听整版的《红楼梦》,林黛玉住的地方叫潇湘馆,种满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湘妃竹,探春在诗社联试时取名“蕉下客”; 喜欢分享一切我认为好的东西,因为从小就看着外婆家里做点什么好吃的就让我端着去给左邻右舍送过去,从不吝啬,而且会在家门口放一壶凉茶,一把凳子,供过路人歇息; 喜欢养花,是因为外公喜欢养花,从小就看着不做任何家务活的外公却每天殷勤地毫不懈怠地楼下楼上浇花,外公种的花花草草多,一年四季都姹紫嫣红; 喜欢看历史,是因为外公的书房里最多的就是《炎黄春秋》一类历史书刊杂志,我小时候没有什么女孩子的玩具,因为跟着老人长大,所以从小就喜欢吃软烂食物,喜欢听戏曲,看老书,对一切老旧事物充满好奇和迷恋,长大后我也总觉得自己不那么与时俱进; 喜欢喝茶,喜欢随身携带小紫砂,也是小时候就看着外公每天握着一把小紫砂壶在书房里看书听唱片,自得其乐...... 不会吵架不会高声骂人,因为从小没见过家里人骂人,外婆从来都是轻言细语,温声笑颜; 五岁以后父母把我接回去上学,因为父亲在电影公司工作,虽然父母都只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并不富裕,但我童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穷人的孩子,从来没有自卑过——作为一个每天可以免费看电影的孩子怎么会觉得自己不幸福呢? 父亲画画,但对我放养宠溺,从未要求我画画,但我喜欢看父亲画画,喜欢跟着他大街小巷去张贴电影海报,父亲画油画,是跟我的三伯学的,三伯却喜欢画国画,三伯严厉,不苟言笑,我常常趁他不在偷偷溜去他的书房兼画室,一桌子的笔墨纸砚,一桌子散乱的水墨淋漓,小时候我对画画不感兴趣,却喜欢看三伯书架上的书,《芥子园画谱》就是在三伯书架上看的,我还想了很久芥子园是什么意思?可是我长大以后喜欢梵高,喜欢看黄宾虹论画,林散之论书法,人到中年以后忽然开始喜欢写字画画,而且我喜欢的也都是老人画,比如倪瓒七十岁以后的《容膝斋》,喜欢到愿意花一天的时间去临摹,画画的时候太入迷,邻居来找我敲门都没听到,还以为我不在家呢。 这些场景,就像一个个密码输进了我的脑海,这是生命电脑对我最初的格式化,绕了一圈,我总是要回来,追寻和复制那个最初的画面,最初的声音和气味。 我不知道时下流行的胎教早教有多少影响,但我在自己身上,看到孩子在六岁以前所生活的环境,照顾者养育者的生活习惯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以为走了很远,千山万水,星辰大海,兜兜转转,其实潜意识一步一步把我带回到童年三公里。 “我老後,就是在我童年生活的三公里的範圍內走動,我很知足了。其實,每個人都如此,一生一世,離不開童年三公里,如此而已。” 一别经年,昨夜幽梦忽还乡,某天看到一篇文章写童年三公里,忽然就有了这篇文章的感慨。 你呢,也是如此吗? 相关:容膝斋,心易安 近期开课: 9.5《深度沟通3阶|沟通实战》线上开课 9.19-20《深度沟通3阶|沟通实战》线上课 三山导修班报名|深度沟通4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山师徒班报名 公号文章:遇见三山目录(更新至.8) 如何正确打开“遇见三山” 音频:喜马拉雅遇见三山 教材:微店“遇见三山” 视频:b站“遇见三山“ 柔慈赏钱买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6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潘天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