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传统园林·含蓄美

(点击这里查看~)

中华传统美学之

芥子须弥·以小见大

园林篇

撰文:Sebastien含章

校对排版:含章

《佛典》有云: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芥子虽微,可纳须弥。

此所谓——以小见大。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老子从万物运行规律中总结出“道”的存在,进而阐述万物之理,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艺术创作为甚。

花花世界,集于小园。

百丈青松,安于方寸。

园林是自然之像,盆景是景观之影。艺术家取天然造物的精华加以提炼,使其呈现出高于原物的美轮美奂。因此,如何大中取小,小中求大,也成了艺术家们着重去考虑的问题。

本期从园林的角度,一窥以小见大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小园闲意

汉朝园林以宏大壮丽为美,由西汉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中可见一斑。其赋气势昂扬,其园华美无双,正是汉王朝盛世气象毋庸置疑的具象化。

然而,随着六朝时的佛教入迁,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这种以小见大的思想,至唐宋时园林已开始渐渐微化,也成为了文人墨客酝酿佳作的好去处。其中,晏殊的《浣溪沙》当属名作。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

小园新种红樱树,

闲绕花枝便当游。

——(唐)白居易

乐天是推动小园文化的重要人物,非为技艺,却是爱其闲适之感。相较于大园的华美壮丽,小园更偏重于方寸之间的精致典雅,也更适于三五好友小酌相聚,而非纸迷金醉间的觥筹交错。

何况,那朱门深宅,华馆大园,主人安在哉?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到头来,何如小园主,拄杖闲即来?

亲宾有时会,琴酒连夜开。

以此聊自足,不羡大池台。

——(唐)白居易

小园大观

相较于大园,小园虽小,却亦不乏灵气。园中常有怪石、水池加以修饰,四周墙壁通透,屋檐低矮,虽身在小园中却不觉园小,也是人与自然的另一种接触方式。

小园中的亭台山水

小园内无名山大川,于是山石嶙峋、溪流潺潺乃至花红柳绿都成了设计者手中的胭脂水粉。淡妆也好,浓抹也罢,搭配得宜,便可自成一片独立于外界的自然天地。

山水之关系很是有趣,水流引领山石,二者环抱,连绵起伏的山体与似断非断的流水,仿佛收纳高山流水于小园,千回百转一刚一柔却如此妥洽,正是‘自然’。

芥子园·山水

爱四分精巧,六分清。

赏一分风景,九分情。

扫码,或点击“墨大汉服社”









































中科公益基金
白癜风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