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山石谱石法
画石起手当分三面法识人必看其。如果说山石就是天地的骨骼,那么天地之气也便贯注在山石之中,所以山石又被称为。无气的山石就是顽石,就好像无气的骨骼,就是朽骨一样,而这样的朽骨又怎么能够出现在词人墨客的笔下呢?而画有气的山石要想在一派杳渺中捕获那无可捉摸的气韵,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不是胸藏丘壑,笔知来去的话是很难办到的。不过现在我以为做到这点并不困难。所谓石分三面,指的是山石凹深凸浅、阴阳错综、参差高下、体块厚薄、以及矾头菱面、戴土负泉的种种变化。这里谈的虽然只是山石的形势,但只要通晓了这些气韵也便因势而生了。这里没有什么秘诀,一字概括,就是。画石下笔法及层累起势法我所说的一字秘诀,首先是指在山石尚未分出阴阳体积,甫一落笔之时,就要胸存磊落雄壮的气概,一笔之中要包含多种顿挫变化,使线条意态活泼如游龙天矫。画时先用淡墨勾出山石的外廓,再用焦墨复勾。山石外廓如果左边已经勾了浓墨,右边就要淡一些,以此分出阴阳向背。千变万化的山石都可参照这种方法。错综变化中又有小石兼大石,大石兼小石的分别。先勾外形,再用皴笔画内部,笔法轻松活泼。各家所用皴法不同,具体画法须因地制宜。即使是一家的画法,于不同尺幅的作品之中,山石或高踞山顶,或映带水畔,形势也是多变的,却不超出这一、二大法,其他就更不用说了。即使像米家山水那样全用墨点晕染而成,不需要先勾外廓,也不代表这其中就没有涵盖勾廓的法理。山石的外廓,通过层层烘染的办法衬托出来,对法度的要求依然严格。 画石大间小小间大之法 树木有穿插之法,山石也有穿插之法。树木的穿插主要在枝柯,山石的穿插更关乎血脉,大小相间如同弈棋。水边的山石如同小儿缱绻依偎在身畔,环山的山石状如老人伸出臂膀牵领着儿孙。这样的表现就会予人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 王绎说:山石的画法,先从淡墨起画,便于涂改救补,渐渐使用浓墨才好。还说:画山石有诀窍,用藤黄调墨作画,自然墨色滋润。但不能加多了,多了行笔就会滞涩,或者尝试用花青调墨作画,效果也很不错。 画石间坡法 黄公望和倪瓒画山石多与土坡相间,一看就知道是可以坐卧的样子。水边竹下正适合安置这样的土坡,留作高人胜土游息。画山石切忌一味粗蛮,让人望而生畏。 董源、巨然石法 这是披麻皴法。董源、巨然及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等人都用这种皴法。其中有一种正面凸起如鼻梁的石法,叫,黄公望特别喜欢画这种结构的山石。 倪瓒石法 倪瓒画山石效仿关仝,只不过关仝用中锋,倪瓒多用侧锋,更显秀润。这就是所说的取法要扬长避短。 吴镇石法 吴镇用披麻皴是最熟练的,而且能于熟练中见生拙,这是其他使用披麻皴的画家做不到的。 王蒙石法 这是披麻皴夹杂解索皴的画法,只有王蒙善长此皴。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画学赵孟頫,而画石号称青出于蓝。 黄公望石法 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有人说他的画大多是虞山石层层起伏的体貌。像王宰这样的四川籍画家,所画多是蜀中山水,石形玲珑剔透,嵯峨峭拨,画家所画各以其所习见之物为参照,这话一点不假。所以黄公望画石师法荆浩、关仝,又自觉对他们的画法进行省减改造,用笔如锥画沙,风格更加清简高逸。 二米石法 这是米点皴法夹杂一小部分芝麻皴法的石法。米友仁父子在画高山密树时,偶一用之。其画法以表现烟云润泽的感觉为主,虽然不露山石的笔法棱角,但如果仔细观察山石边框的下笔处,仍然看得出是披麻皴法。 诸家皴石详辩 元四家画石及各种皴法,我已在前面作了简单的介绍。然而画法有专工和兼能之别,皴法也有工拙和高下之分。既已引人登堂,更应导入室内。像王维画石用飞白笔法;郭熙画石似云头攒动;董源石形隽秀,一派江南景象;李思训石形如波涛汹涌,令人顿生海外仙山之想。有画有画家都惯用同一种皴法的,也有画家擅长多种皴法的,有画家本不擅长此种皴法却在技巧纯熟中天真流露无心而酷似的,都不能机械地理解。现在我就把各家皴法一一列举出来进行剖析,如未提到的,后面讲山头画法时再谈。 王蒙皴法 黄公望皴法 范宽、夏圭皴法 荆浩、关仝皴法 马远皴法 刘松年皴法 徐熙皴法 解索皴法范宽常为之 大斧劈法,马远、夏圭多画之 乱柴、乱麻二石法,元人多用之 小斧劈法,原本创自刘松年、李唐,唐寅学此皴法,深得其中的奥妙。周臣、沈周都用此法披麻间斧劈法,王维常用此法 荷叶皴法是王维皴法的变体,全以筋骨为主设色用石青、石绿折带皴法,倪瓒用此法 内容摘录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芥子园画谱白话文版山石谱》(王概/著轩敏华/译),节选内容仅供参考学习,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或联系帮主购买正版图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白癜风精细诊疗优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5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
- 下一篇文章: 禅思禅悟须弥藏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