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救苦膏

现代主治:

1、功用:风寒湿痹、腰腿疼痛,筋骨麻木,四肢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瘕积聚,肚腹疼痛,女子经血不调,赤白带下。

2、痈疮、红肿毒症。原方功用:

(1)偏正头风:左患贴左,右患贴右,正患贴印堂间,兼卷条塞孔中,咽喉三十六症。

(2)单蛾双蛾闭喉风,贴喉上,若要速效将膏放口含化。

(3)眼科七十二症,瞳病将耳上边角针刺出血贴之,星障翳膜睑毛例睫,迎风流泪等症,左患塞左鼻孔,右患塞右鼻孔。

(4)牙痛贴上即止。

(5)诸般肠痛、胃口痛俱贴痛处。

(6)中风瘫痪,左患贴左,右患贴右,尚不省人事,痰声如锯,作丸清汤送下,其痰立止。若牙关禁闭用铁筋撬开,水灌下或在卷入鼻孔中,直有起死回升之功。

(7)痨瘵贴夹脊穴,长强穴,神阙穴,七日痨虫尽死,咳嗽吐痰贴前后心,仍服清降补药。此膏能攻病不能补虚,不可吞服膏汁。

(8)臌胀、水臌、气臌、血臌,俱贴脐下丹田。

(9)噎膈、气膈、食膈、痛膈,俱贴中脘、神阙,如气塞在喉咽不下,即贴喉外,如要速好,作丸吞之。

(10)哮喘咳嗽诸病皆前后心。如气塞不通或作条塞鼻孔或作丸吞服。

(11)大小便闭俱贴肚脐自通。如数日不通危在旦夕,作丸送下,小腹用葱汁、甘草汁调敷立下。

(12)伤寒时疫贴神阙,饮酒一盏,汗出即愈,如五六日不下,作丸吞服,便解而愈矣。

(13)疟疾一日,二日,三日皆贴神阙,如发四五次者作丸早一时服饮热酒数杯即止。

(14)、妇人赤白带下,贴脐下丹田。

(15)、各种痢疾俱贴中脘、神阙,如四五日不愈,红者用圆眼壳核七个打碎煎汤送丸下。白者用荔枝壳核七个打碎煎汤,送丸下,红白兼者用圆眼壳核七个,荔枝壳核七个煎汤送丸下。

(16)、妇人滞产逆生胞衣不下作丸热酒送下,立刻产下,产门小腹煎甘草水频洗。

(17)、小儿惊风,目翻上气喘,痰塞不通作塞鼻孔贴一膏于神阙,如危急作丸服之。

(18)、小儿诸疳疾贴肚脐上。

(19)、妇人经闭不通贴丹田下,如病久作丸服之。小腹上用甘草水调葱汁涂之。

(20)、疔疮内服外贴背疽各痈疥毒贴患处,肠痛作丸服兼贴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1)、血块痞积贴肚脐上并贴痞上,人健壮者作丸日服便泄即愈。

(22)、臁疮脚气摊膏反贴针刺多孔,使药性得入,外盖以纸用带缚定。一日洗净1次-10次即愈。

(23)、大便肠风下血,梦遗白浊俱贴神阕。

(24)、痔漏内痔卷条插入,外痔用膏药贴之。

(25)、跌打损伤贴患处即愈。

注意事项:

凡外贴此膏者,须服生甘草汤,服此膏者不可饮甘草汤。

处方:大黄60g,花粉21g,牙皂24g,蓖麻子60g,全蝎21g,积壳24g,生地黄30g,桃仁21g,白芷24g,草乌30g,五倍子21g,莪术30g,羌活24g,麻黄24g,肉桂24g,红大戟24g,香附21g,厚朴21g,穿山甲21g,蛇脱15g,当归45g,甘遂60g,木鳖子60g,川乌30g,三棱30g,巴豆24g,黄柏24g,黄芪21g,杏仁21g,防风21g,独活21g,槟榔21g,细辛21g,玄参21g,黄连15g,蜈蚣10条。

制法:

用麻油ml,入群药浸数日,用慢火熬枯,将药渣除去,纳入黄丹g,密陀僧g,

熬炼成膏。

用法:贴患处及小腹。

新法配制:

A:牙皂24g,全虫21g,草乌30g,五倍子21g,肉桂24g,炮山甲21g,蛇蜕15g,甘遂60g,木鳖子60g,川乌30g,巴豆24g,细辛21g,黄连15g,蜈蚣10条,蓖麻子60g。B:大黄60g,花粉21g,香附21g,枳壳24g,生地30g,桃仁21g,白芷24g,莪术30g,羌活24g,麻黄24g,大戟24g,香附21g,厚朴21g,当归45g,三棱30g,黄柏24g,黄芪21g,杏仁21g,防风21g,羌活21g,玉片21g,元参21g,麻油g,黄丹0g,密陀僧g。

备注:A组药研细末为细药,B药水煎,成流浸膏。用基质g配制。

万应宝珍膏(验方)

功用:一方治多病之特点效果灵验。

现在主治:

风湿寒痹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跌打损伤。

原方主治及穴位贴治:

1、负重伤力,腰膝酸软贴两膏盲穴,两肾俞穴。

2、挛急偏枯,满肩疼痛贴两肩井穴,两曲池(屈肘,在肘窝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穴,两手腕骨穴,两膝眼穴。

3、心胃气痛,肚腹饱胀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穴,中脘穴。

4、鼻塞脑漏,便正头风贴太阳穴,风门穴。

5、冷哮咳嗽,痰鸣气急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穴。

6、遗精白浊,淋滑不固贴丹田穴,肾俞穴。

7、经血不调,赤白带下贴关元、长强穴。

8、满身走气,闪挫疼痛贴章门穴。

9、寒湿脚气,鹤膝酸软贴膝眼穴。

10、小肠疝气,偏坠木子贴气海穴。

11、脾虚泄泻,久渗痢疾,受寒腹痛贴神阙穴。

12、一切损伤,风湿积聚。流注等。不必按穴各贴患处。

备注:此膏治五劳七伤,中风偏瘫,气痛痰嗽,疝气遗精,妇人经事,淋带,一切跌打损伤,风湿风寒积聚。痞块流注,瘰疬等症功效之大,难以尽述。各症须按穴贴之。此为主治内伤膏。

处方:

生地9g,苍术(炒)9g,五加皮9g,枳壳(炒)9g,莪术9g,桃仁(去皮)9g,三萘9g,当归9g,川乌(制)9g,陈皮9g,台乌9g,三棱9g,大黄9g,首乌(制)9g,草乌制)9g,柴胡(制)9g,防术9g,刘寄奴9g,牙皂9g,川芎9g,肉桂9g,羌活9g,灵仙9g,赤芍9g(制),天南星9g,香附(制)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藤、藁本各9g,川断9g,良姜9g,独活9g,麻黄(去节)9g,干松9g,连翘9g,血余60g,黄丹g(炒),没药9g(制),阿魏9g,细辛9g。

用法:

用棉子油g将生地以下37味煎枯去渣滤清,加入血余黄丹熬成膏,再将肉桂下11味研细末搅入膏药内推在纱布上,大号用膏15g,中号9g,小号7.5g贴患处。

新法制作:

A、川乌9g,草乌9g,牙皂9g,肉桂9g,天南星9g,小茴香9g,乳香9g,没药9g,细辛9g,血余60g。

B、生地9g,苍术9g,枳壳9g,五加皮9g,莪术9g,桃仁9g,山奈9g,当归9g,陈皮9g,台乌9g,三棱9g,大黄9g,首乌9g,柴胡9g,防风9g,刘寄奴9g,川芎9g,二活各9g,灵仙9g,赤芍9g,香附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腾9g,藁本9g,川断9g,良姜9g,麻黄9g,干松9g,连翘9g,木香6g,附子6g。

C、麝香6g,冰片9g,樟脑9g,阿魏9g,麻油ml,铅丹g。或取基质2g,

将A药B药按先后各取细粉或流浸膏搅入基质均匀收膏,待冷后再加温至70度左右再入C药均匀搅拌,再加月桂氮酮28g搅拌摊膏。

备注:膏药规格重量按原配制法。

暖脐膏药

主治:痞块症瘕,妇女血寒,白带清冷,久不孕育,腰腹腿痛。

处方:鲜姜g,花椒g,贯众g,生草乌60g,生川乌60g,三棱60g,莪术60g,牙皂30g,肉桂30g,母丁香30g,阿魏15g,麝香3g,生马钱子30g。

制法:用香油0g,将上药熬枯去渣,入樟丹g,共熬成膏,摊于布上。

改良方:A:花椒50g,生草乌6g,生川乌6g,牙皂3g,肉桂3g,广香3g,公丁香3g,阿魏1.5g,麝香0.3g,生马钱子3g。

B:贯众25g,三棱6g,莪术6g,生姜10g,香油g,黄丹g。

备注:可用基质g配制上方,生姜另煎30分钟,兑入流浸膏。万应膏可代替,不必制做。

保胎膏

处方:

当归g,白芍g,生地g,甘草90g,川断g,黄芪g,白术g,肉苁蓉g,木香30g,黄芩g,益母草g,龙骨90g,麻油g,黄丹g。

制法:香油炸料,入细料龙骨粉。

功用:益气补血、保育胎元。

主治:由妊娠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胎元不固,屡经小产(治习惯性小产)。

用法:贴于脐部,十四日一换,贴过八个月为妙。保胎万全。

规格:布光4.5寸×4寸,膏重15g。

新法配制:

A、木香3g,龙骨9g,研细粉。

B、当归30g,白芍15g,生地24g,甘草9g,川断18g,黄芪15g,白术18g,肉苁蓉15g,黄芩30g,益母草30g,煎成流浸膏。麻油0g,铅粉g,或用基质1g,成膏。

输卵管阻塞膏药

处方:

A、炮山甲、乳香、没药、肉桂、两头尖各30g,生川乌、生草乌各30g。

B、三棱、莪术、红花、大黄、地丁、公英、红藤、羌活、木通、皂角刺、透骨草、鸡血藤、路路通、王不留、香附、川楝子各30g。按新工艺制作,上药各取细粉和流浸膏入基质g,成膏。

用法:

外贴两侧少腹,1贴药可贴5天,连贴6贴为一疗程。

独角莲膏药

主治:

疖肿疮疡(疖、脓肿、溃疡)

处方:

甲方:独角莲根60g,三棱30g,莪术30g,杏仁30g,透骨草30g,莱菔子30g,穿山甲30g,木鳖子30g,独蒜g,大黄30g。

乙方:乳香30g,没药30g,阿魏30g,麝香0.9g。

制法及用法以香油g同甲项药入锅慢火熬至枯黑,滤去渣,酌加适量黄丹,再入锅熬,时时捣拌膏成,离火,加入乙项药末和匀摊于油纸上,贴敷患处。

新法制作:

A、独角莲60g,穿山甲30g,木憋子30g,乳香30g,没药30g,阿魏30g,麝香0.9g。

B、三棱30g,莪术30g,杏仁30g,透骨草30g,莱菔子30g,大蒜g,大黄30g。

取基质3g配成膏。月桂氮酮35g。或甲方为流浸膏,乙方为细粉。加入基质成膏。

腮腺炎膏药

处方:天竺黄6g,石膏6g,牙硝3g,甘草3g,雄黄6g。

制用法:研细和匀,敷患部。

改良方:

1方:天竺黄60g,石膏60g,牙硝30g,甘草30g,雄黄60g,明矾60g,冰片5g。取基质0g将上药研细末后调匀成膏。

2方:肉桂30g,白芷30g,赤芍30g,元参30g,独角莲15g,乳香20g,没药30g,当归30g,生地45g,麝香1.5g,黄丹0g,连翘24g,轻粉6g,大黄15g。

制法:

除乳香、没药、麝香、轻粉分别研成细粉之外,其余群药用香油g炸枯,取净渣,加樟丹法收膏。

用法:贴患处。

主治:疮疖(腮腺炎)(独角膏)。

改良法:

A、肉桂30g,独角莲15g,乳香20g,没药30g,麝香1.5g,轻粉6g。

B、白芷30g,赤芍30g,元参30g,当归30g,生地45g,连翘24g,大黄15g。取基质g成膏。

(28)香雄膏

处方:乳香15g,没药15g,儿茶15g,轻粉15g,红粉15g,血竭15g,生硇砂15g,樟脑24g,雄黄1.5g,麝香0.9g,肉桂0.3g,胡椒0.3g,松香g,花生油0g。制膏外用。摊于1寸,2寸见方布上,隔日换药1次,必要时每日换药1次。

主治:

疖、肿、毛囊炎。

密陀膏(雄黄膏)

主治:痈疮(痈)。功能除死肉,生肌引脓拔毒截肿。

处方:密陀僧15g,雄黄15g,(细研),香油g,丹砂15g(细研),铅丹45g,黄蜡30g,

蛇黄15g(煅醋淬7遍研末),牡蛎6g(煅研)。

制用法:

上药研末和匀,先煎油滚,下蜡熔尽,次下丹,以柳棍搅动变黑色即下诸药末搅匀,收瓷合盛,细布上涂于患处,每日换2次。本方可用基质g配制。

绿脑膏(夹纸膏)

主治:臁疮、深部脓肿。

处方及制用法:铜绿3g,樟脑9g,用猪油和药捣烂如泥,以油纸夹之。贴患处,1-3天翻转贴之,若病

不好,再患再贴。

糖尿病膏药

处方:熟地10g,山萸肉10g,山药10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牛膝9g,车前子9g,白术9g。

制用法:

用麻油g,将上药熬煎枯去渣,加黄丹g,收膏。摊贴腰部肾区。

新法配制:将上药制成流浸膏入基质g成膏。

二茴膏(暖气膏)

主治:祛寒止痛,腹痛泄泻(腹泻、急慢性肠炎)

处方:大茴香g,小茴香g,当归g,白芷g,肉桂6g,乳香6g,没药6g,木香9g,沉香6g,麝香3g,(共研成细末)。

制法:香油7ml煎沸加黄丹3g,搅匀收膏,每g膏药基质,对上药研成细料粉末15g。

用法及禁忌:微火化开贴脐上,忌生冷。

修正方:

A、肉桂6g,乳香6g,没药6g,木香9g,沉香6g,丁香6g,麝香3g。

B、大茴香g,小茴香g,当归g,白芷g,基质g,(配制时可缩小10倍),基质应为g或0g。此膏可用万应膏代替,不必制做。

麻黄膏

麻黄g,白胡椒粉90g,共研末入基质0g,配制成膏。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日换药1次。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膏

处方:川乌、草乌、麻黄、细辛、南星、白附子、白芷、牙皂、川椒各90g,冰片60g,白砒9g。

上药研粉入基质g成膏。

用法: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3日一次,九天一疗程。

急慢性支气管炎膏

处方:

牙皂g,冬虫夏亓90g,肉桂9g,生半夏9g,生南星9g,冰片6g,铅粉g,麻油g。

制法:上药研末入基质g成膏。

用法:

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日1次,九天一疗程。

樟冰膏

处方:

樟脑30g,冰片40g,松香60g,红粉40g,香油0g,黄丹g,蜂蜡60g。按新工艺制作。

用法:2日换药一次,1-2周即愈。

主治:颈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

1、牵正膏:

A、生白附子、生南星、僵蚕各50g,全虫30g,蜈蚣10条。

B、荆芥、防风、桂枝、川芎、赤勺各50g,香油0g,黄丹g,按新工艺配制。

制法:上药分别取细粉和流浸膏入基质1g成膏。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2、麻痹膏:

A、全蝎50g,僵蚕20g、白附子20g、蜈蚣9条、生马钱子9g、冰片3g、樟脑6g、麝香1g。

B、当归、白术、蓁艽各20g,羌活、防风、白芷、川芎、独活各10g,白芍、茯苓各15g,黄芪30g、灸甘草5g、乌梢蛇15g,小白花蛇2条、香油g、红生丹g。

制法:上药各取细末和流浸膏入基质g成膏备用。

用法取穴:主穴取听宫、下关、翳风,配穴:颊车、太阳、大椎。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累计48

小时更换一次药(4个晚上)。

面神经炎膏药

处方:A:天南星g,肉桂g,蓖麻仁50g,生草乌20g,乳香g,白附子g,全蝎30g,白僵蚕30g,马钱子15g,冰片2g,樟脑6g,麝香1g。

B:蝉蜕50g,白芷20g,鹅不食草20g,香油g,红升丹g。

按新工艺制作:上药分别各取细粉和流浸膏入,基质4g内成膏备用。

功能主治:祛风痰、通血脉,畅经络,利关窍,主治面神经炎。

用法: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累计48小时更换1贴药(4个晚上),取患侧,每次3-4个穴位

交替使用。

取穴:下关,四白,阳白,颊车,地仓,外0.5厘米,牵正,翳风,合谷。

面瘫膏

处方:天南星50g,马钱子g,松香g,蜂蜡g,麻油g。制作按新工艺。

用法:将膏药加热烘软后贴翳风、下关、颊车,每隔3-4天更换1次。

主治:面部瘫痪。

乳腺癌专用膏

处方:乳香,没药,五倍子各60g,鸦胆子(去壳)20g,醋1.25千g。按新工艺制作。

用法:贴患处,每2天换药1次。

乳腺癌骨盆转移膏药

处方:当归、赤芍各12g,红花4.5g,生香附15g,制乳香、川芎各6g,白芥子9g。

按新工艺制作。

冻疮膏药(紫云膏)紫草、当归、红花各30,,麻油0g,黄蜡g,按新法制作见资料。

阑尾炎膏药大蒜12个,扑硝g,捣成糊状,敷右下腹2小时后取掉,再敷生大黄末,醋调成糊状

外敷压痛处约6-8小时。

小儿腹泻外敷方

处方:吴茱萸6g,苍术7g,桂枝3g,枯矾3g,白胡椒2g,研末每用13醋调敷脐,每日1次。

玉红膏

主治:疮疖溃烂,久不收口。

处方:紫草90g,血竭g,当归90g,甘草54g,麻油g,轻粉g,白蜡90g,白芷g.

制法: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浸入麻油内,一夜后用慢火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加入血竭粉,白蜡、轻粉、调和成膏。

用法:将膏搅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

新法配制:

A.血竭g,轻粉g,白蜡90g。B.紫草90g,当归90g,甘草54g,白芷g,麻油g。

神效膏

主治:肝脾肿大

处方:白芥子0g,穿山甲g。

制法:

用桐油0g入锅,先熬半晌,次入穿山甲熬数沸。再次入白芥子候爆止,滤去渣入飞净炒黑的黄丹g收膏,离火,再入麝香末4g,去火毒7日。

用法:摊时隔水化开贴敷,不可用火。加阿魏g更妙。

新法配制:

A、阿魏g,麝香4g。

B、白芥子0g,穿山甲g。取基质1g,以上药配置而成。

消痞膏

主治:活血去瘀止痛,腹中痞块。

处方:良姜9g,生地9g,枳壳9g,苍术9g,五加皮9g,桃仁9g,山奈9g,当归9g,川乌9g,陈皮9g,乌药9g,三棱9g,草乌9g,川军9g,何首乌9g,才胡9g,防风9g,刘寄奴9g,牙皂9g,川芎9g,官桂9g,羌活9g,赤勺9g,灵仙9g,天南星9g,香附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藤9g,藁本9g,川断9g,独活9g,麻黄9g,干松9g,连翘9g。

制法:

用麻油g,将药炸枯去渣,黄丹g,以下细料药。阿魏30g,肉桂15g,公丁香15g,木香12g,乳香15g,没药18g,麝香1g,搅匀即成膏。

新法配制:

A、阿魏30g,肉桂15g,公丁香15g,广香12g,乳香18g,没药18g,月桂氮酮30g(基质2g)。生川乌9g,生草乌9g,牙皂9g,肉桂9g,生天南星9g。

B、良姜9g,生地9g,枳壳9g,苍术9g,五加皮9g,桃仁9g,山奈9g,当归9g,陈皮9g,乌药9g,三棱9g,大黄9g,何首乌9g,才胡9g,防风9g,刘寄奴9g,川芎9g,羌活9g,赤勺9g,灵仙9g,香附9g,荆芥9g,白芷9g,海风藤9g,藁本9g,川断9g,独活9g,麻黄9g,干松9g,连翘9g。

此方同万应膏,不必制做。

平肺膏的制作工艺

处方:牙皂35g,生半夏30g,生南星30g,甘遂25g,肉桂15g,沉香15g,生白芥子30g,细辛30g,生延胡30g,丁香6g,冬虫夏草15g(可不用),冰片10g,麝香1.0g(可不用),生麻黄45g,生地龙45g,洋金花30g,生马钱子30g,桃仁45g,粉细即可。

制作工艺:各取细粉(约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即可;按灵仙膏药的制作方法,其余工艺同灵仙膏。

取基质g可制成每贴重约7g的平肺膏贴。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达肺膏

处方:

A:牙皂35g,生半夏30g,甘遂25g,肉桂15g,沉香15g,生白芥子30g,辽细辛30g,

B:生麻黄45g,生地龙45g,洋金花30g,生马钱子30g,桃仁45g,百步30g。

制作工艺:

B水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2次药液混合后用目筛过滤,将滤液浓缩成流浸膏备用,称取膏药基质g,以文火加热去尽水气,再离火冷却到70℃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8g的达肺膏贴,做好的膏药要装袋密封置阴凉处保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祖传秘方配制: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黑色膏药,内病外治,穴位敷贴,标本兼治。借助俞穴,深入腠理,由经络入脏腑,通过温、散、逐、降的作用,达到止咳祛痰、平喘之目的。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将流浸膏浓缩为糊状;②再加入基质g,温度70℃;③再继续加用文火加热,取净

水份再冷到70℃以下药粉加入,调匀可用。

使用方法:

1、敷贴穴位:主穴—膻中(位于胸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之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分。大杼(双)位于颈后第一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寸5分。备用穴----华盖(在胸骨柄和胸骨体之交界,即胸骨角之正中。风门(双)位于第二胸骨棘突下各旁开1寸5分。

2、敷贴方法:选用生姜或生姜汁擦穴位处,然后剪去药面上的塑料薄膜,用小火将膏药熏

烤致软绵程度(勿使温度过高,以免灼伤皮肤),对合溜转,贴于主穴上,成人每次贴5贴,小儿贴3贴。

3、敷贴时间:成人每次贴5-7天,小儿贴3-5天。

松樟灵仙膏

处方:1、生马钱子60g、生川乌75g、生草乌60g、生南星60g、生半夏60g、古月30g、净全虫30g、肉桂30g、蛴螬30g、生白芥子30g、洋金花45g、甘遂30g、土虫50g、血蝎30g、生乳香45g、生没药45g、三七粉30g、炮山甲30g、(辽)细辛45g、七叶一枝花45g、冰片15g、扑尔敏片、炎痛喜康片、共计g,(扑尔敏、炎痛喜康不计量)

2、蟾酥25g、乌蛇60g、桂枝90g、桑枝90g、生麻黄60g、防乙30g、秦艽45g、生桃仁60g(捣碎)、红花45g、防风45g、苍术30g、鸡血藤90g、当归60g、白芷60g、羌独活各45g、急性子60g(捣碎)、苏木50g、广龙45g、威灵仙60g、片姜黄50g、牛夕50g、木瓜45g、生香附60g、川芎45g、灵脂60g、透骨草75g、三棱60g、文术60g、穿山龙90g、姜60g、鹿含草60g、寻骨风60,计g(稠膏干燥后约50g)。

3、松香g、樟脑g(夏天);g(冬天)、仙石粉g、凡士林92.4g、丁香油毫升(冬天)、氮酮6毫升、薄荷46g。

制作工艺:

(1)、1组药中生马钱子至炎痛喜康分别压细粉过8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备用。

(2)、2组药乌蛇至寻骨风水煎二次,二次药液混合入蟾酥(捣碎)浓缩成6:1左右稠膏。稠膏低温干燥压成细粉加入1组药粉中,反复过筛,使其混合均匀,密封备用。

(3)、松香压粗粉入桶内,文火加热(或水浴加热)至完全熔化,入凡士林溶化后药粉搅拌均匀,入仙石粉搅拌均匀,加入樟脑搅拌使其完全熔化,最后加入丁香油和氮酮搅拌均匀。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40g的松樟灵仙膏贴。

主治: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股骨头坏死,急性扭挫伤。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用法:松樟灵仙膏是以松香、仙石粉为基质原料的白膏药。贴前先剪去膏药的四个角,揭去药面上的塑料薄膜,直接贴于患处,贴敷后要用手按片刻。

化癌回春膏的制作工艺

处方:

A、生马钱子60g,生川草乌各50g,生南星60g,生半夏50g,甘遂30g,土虫50g,蛴螬30g,七叶一枝花50g,洋金花50g,生白芥子30g,生乳没各45g,三七粉30g,血竭30g,丁香30g,细辛45g,紫硇砂30g,雄黄45g,蟾酥20g,樟脑20g,冰片45g,麝香3g(可不用),蜈蚣30g,全虫30g,天龙30g,生元胡60g,玉金60g,阿魏30g,扑尔敏片,炎痛喜康片。上列诸药各取细粉(约目筛),程量混合均匀即可。

B、白芷50g,姜黄50g,米壳60g,乌蛇60g,灵仙60g,皂刺60g,丹姜60g,三棱90g,莪术90g,八月扎60g,麻黄60g,桂枝60g,鸡血腾60g,桃仁50g,红花45g,当归50g,川芎50g,生地50g,积壳50g,地龙60g,透骨草50g,花粉90g,黄柏60g,芙蓉叶60g,山奈60g,白花蛇草60g,半枝莲60g,蜂房60g,玉金60g。

制作工艺:

称取基质3g,其工艺同骨仙膏。上述药料可以制成每贴重45g的化癌回春膏药贴。

主治:各种癌症。

壮阳一贴灵膏药

处方:

附子20g,川乌20g,桂心g,官桂g,桂枝g,细辛g,干姜g,川椒g,淫阳藿g,兔丝子30g,阳起石60g,柏子仁30g,雄蚕蛾30g,共为细末。取基质g,制作工艺同骨仙膏药。可制成15g约张壮阳一贴灵膏药,贴下丹田。

主治:阳痿。

痔疮一贴灵膏药

处方:炮山甲,元胡,玉金,大艽,黄莲,黄芩,黄柏,枝子各40g,乳香,没药,五倍子,细辛,三七,血力花,白芥子,大黄,大白,防风,泽夕,侧柏叶,地榆,元参,生地,当归,枳壳,茜草,花粉,桃仁,赤芍,冰片各30g,槐米,二花,樟脑各60g。上列诸药共为细末(目筛),混合均匀即可。

制作工艺:

取基质3g,其工艺同骨仙膏。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痔疮一贴灵膏药,贴。

乳腺增生膏药

处方:当归g,三棱50g,莪术50g,生乳香50g,生没药50g,肉桂30g,白芷50g,生川乌50g,细辛50g,生马钱子60g(去皮),生白芥子60g,贝母50g,冰片30g(后下),樟

脑50g(后下)上药共为细末,取基质3g,可制成贴,每贴重50g,先刮痧后贴膏药一般2-8贴即好。以上药均为生药。

降压膏药

处方:生吴茱萸50g,生附子50g,生干姜g,生肉桂50g,生细辛50g,生川芎g,生川牛膝g,生蓖麻仁50g,生桃仁50g,生栀子50g,冰片30g(后下),共为细末,取基质3g每贴重10g,约贴左右,贴双足心涌泉穴8天,高血压者可刮痧从颈椎---腰椎两侧,涌泉穴,降压立即显效。

高血压膏药1蓖麻仁50g,吴茱萸20g,附子20g,共研末加基质g成膏,每晚贴两足心。7日为一疗程。

停用一切降压药。

高血压膏药2

处方:

杜仲9g,川断9g,附子9g,牡蛎9g,枣仁9g,丹皮、茯苓各9g,龙骨9g,桑寄生6g,狗脊6g,党参6g,熟地6g,川楝子4.5g(炮),远志4.5g,香油g,黄丹g。

制用法:上药用香油g,炸枯去渣,熬沸加黄丹收膏。贴肾区(第11胸椎与第二腰椎体两侧)。

新法配制:以上诸药除龙骨外,其余熬流浸膏。入基质g成膏。

风湿拔毒膏配制方法

配方:斑蝥克、白芥子克、面粉克、

制法:斑蟊、白芥子研面粉,加入面粉拌匀即可。

功能:拔寒祛湿、排毒、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主治: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及骨质增生等风湿骨病。

使用方法:

以上药粉1.5克左右倒入容器内,加适量凉开水或蛋清调成饼状,约5分硬币大贴在阿是穴上,用活血膏药固定4个小时左右取下,不久局部即便发水泡,并逐渐隆起,如水泡溃破不需特殊处理,让其自行流出致病毒素。病情严重者可在水泡处拔罐1-1.5小时,只要天天坚持拔罐不需其他处理,取下罐后用针刺破水泡,可用消毒纸放在出水局部,个别确需消毒者可用75%酒精棉球擦涂。10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采取1-3程,一疗程水出不尽者,可进行下一疗程。以水出尽为止。其它膏药的制作工艺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专科治疗医院
中科喜迎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医疗学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