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春季最盛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路志正说: “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病人,发现很多病人体内都有湿邪作祟。可以说,湿邪现今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 而在四季之中,春季湿气最重,如果不把春天的湿邪挡在门外,这一年都难安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 ▲路志正 因为: 很多检查不出原因的病,其实就是和湿邪有关! 路老先生在书中讲了这么一个例子: 有一个体形偏胖的中年人,他平时血压偏高,经常服用降压药。后来,他的食欲不太好,胃部老觉得不舒服,身体还有点疲倦,这些症状很像肝炎。于是,医院做了检查,但结果显示他的肝功能正常。“这肝功能正常,怎么会有食欲减退、饭后腹胀等类似肝炎的症状呢?” 这个病人就觉得很奇怪,跑来问我。我问他最近有什么不一样的习惯吗,他说,也没什么,就是最近喝水比较多。原来,他因为自己血压比较高,担心哪天得脑血栓、脑中风,听人说多喝水能稀释血液浓度,于是每天都会强迫自己喝很多水。 我告诉他,他之所以没有食欲、吃饭不消化,就是喝水太多,胃里积了太多的湿气造成的。他体形偏胖,舌苔也偏厚,本来体内就湿邪重,还一直强迫自己喝水,排不出去的水湿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影响到了脾胃功能。如果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到血压和心脏。 ▲吴义春图片来源/如图 因为: 春季湿邪横行,南方尤甚! 医院忠贞监护室副主任医师吴义春也讲过一个医案: 很多时候患者朋友出现发烧不退的症状,持续反复,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吃药、打针、输液,高烧就是不退,这时候就可能是你体内的湿气在作怪。 那天,接诊一个南方的女性患者,高烧多日不退。后经反复询问和诊断,才了解到由于最近南方冷空气来袭,又下了雨,这位患者穿得较少,又淋了雨。 雨,属于湿,而且当时患者舌苔厚腻发黄,出现发烧,恶心、想吐、喉咙疼等症状,这在中医上属于体内有湿热的表现。判断这位患者是由于湿热弥漫三焦而导致的发热。该类型发热常以下午体温升高,夜间热甚为主要的表现,同时会伴有胃肠道恶心想吐的一些反应。 然后,按照这个思路为患者开药,果然第二日患者的烧就退了。 因为: 超过60种疾病与湿气有关,甚至是癌症! 吴义春介绍, 据统计,有超过60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瘙痒等。 最严重的是:湿气可能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肥胖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身上的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 为什么湿邪如此凶悍? 因为它还有同党,彼此勾结,狼狈为奸! 湿气被称为“万恶之邪”“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人体的湿气过重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 与热在一起,被称为湿热; 与风在一起,被称为风湿; 与暑在一起,被称为暑湿。 湿邪如不去除, 病情就迁延难愈。 身体湿气重的症状有哪些? 最常见的五个症状,给自己和家人都对照下 正常情况下,我们起床后应该是神清气爽的,但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会感觉身体沉重、困乏、睡不醒。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判断。 01舌苔厚腻、有齿痕 假如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舌苔非常的厚或者发现自己的舌体胖大,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的话,那就证明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应该及时的调理。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也说明体内的湿气较重。 02大便不成形、冲不净 正常的大便是软硬适中的条形,如果大便像熟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说明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03食欲差 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这也是脾胃功能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夏季。 04小腿肚发酸 早上起床后会突然感觉小腿肚非常的酸痛,很沉重,还发现最近的体重增加了不少,虚胖,也是体内湿气重造成的。 05精神状态差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长呼一口气才舒服,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脑涨之感,易困倦,记忆力减退。 听说红豆薏米能祛湿,为什么用了却没什么效果? 因为:大致的方向没问题,但材料、做法等细节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款食疗袪湿的方子,以红豆、薏米为主,几千年来百试百灵,留传至今,不知道造福了多少受湿气所害的人们。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了解的都是这个方子的精简版:红豆和薏米以1:1的比例煮粥喝,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问题出在下面这些地方了: 01红豆错了 红豆薏米粥这个方子里说的红豆指的是药用的“赤小豆”,看过下图的对比我们能发现,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疗效方面的差异更大:红豆能疗饥,而赤小豆才有利水祛湿的功效。 02薏米处理错了 薏米可以祛湿,但是它不能直接用来煮粥,因为寒性太重了,直接用能祛湿却伤了脾,本末倒置了,所以要炒一下,减轻它的寒性。 03煮法错了 赤小豆、薏米仁很难煮烂,一定要提前浸泡一晚再煮,否则营养很难出来,但很多人往往都是直接煮。 04只祛湿不健脾,治标不治本 脾虚则水运失调,湿气不能运化、排出,而湿气又会使脾虚加重,所以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这才是治本之道。红豆薏米的方子中,只有祛湿的,却没有健脾的! 正确版 红豆薏米祛湿法 上面说了,红豆薏米确实能祛湿,这里就讲讲正确的红豆薏米粥要怎么煮。 食材 薏米、芡实、赤小豆、冰糖。 用法 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黄;赤小豆、芡实冷水浸泡4小时以上; 把赤小豆、薏米、芡实、冰糖一起放锅里,加水,熬煮2个小时左右。 注意事项 还可以加一些可以祛湿健脾的茯苓和淮山,有就加上,没有不加也可。 正确版 红枣健脾法 很多朋友还听说过红枣能健脾,但是生红枣不行,要熟的红枣,最好是经过三蒸三凉的红枣。这种红枣也是路志正老师一直在用的。路老说: 我饭后必吃三颗枣。大枣能健脾养血,对于脾虚的中老年人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大枣不是买来直接吃,而是经过三蒸三凉的处理。 例如每天做饭蒸馒头时,就把大枣放锅里一起蒸,蒸一次可能看不出变化,第二天做饭,继续放进去蒸,蒸两三次之后,大枣就熟透了。 除了上面两个最常见、简易的祛湿方法,下面还有几一些路老师总结的一些湿邪引起的常见病的方子。 也许我们没有几个人能有机缘找到像路老师这样的名医给看病调身子,但是能看到这些简单、实用的方子就是福分。看完文章,记得也发给朋友们看看,因为现在被湿邪困扰的朋友实在太多,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个人受益! 湿疹 急性发作用芦荟止痒 很多皮肤上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湿热引起的,皮肤病表现出来其实就是身体在排湿,最常见的就是湿疹。 临床上很多湿疹患者嗜好烟酒和辛辣食物,而且脾气急躁。湿疹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饮食清淡,并保持心情舒畅,否则体内湿热的大环境还在,即便这次治好了,一遇到外部的风湿热邪,就容易复发。 此外,湿疹患者可以在家里种上一盆芦荟,在急性湿疹发作时可以用芦荟叶擦拭患处,能起到止痒的作用。 组方 鲜芦荟叶。 用法 剪掉3厘米长的芦荟,刮去表皮后,将芦荟汁均匀地涂抹在湿疹部位。每天5~6次。如果一次用不完的芦荟可以放在冰箱冷藏。 注意事项 如果有渗出液就不要用这种办法了。 健脾止泻 茯苓加白术 非感染性腹泻多半是湿邪引起的,对于湿邪在脾引起的腹泻,治疗时要健脾补气、渗湿止泻,中医古方里就有一种专门针对这种情况的方药参苓白术散。 普通人若脾有湿邪,可在药店里买参苓白术丸,用煮枣的热水送服。此外,茯苓和白术都是参苓白术散里的中药,一个健脾,一个祛湿,二者煮水或泡茶喝也有健脾止泻的作用。 组方 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 用法 将二者清洗干净后,一起煮水。代茶饮。 湿邪便秘 用莱菔散治 很多人觉得便秘是上火引起的,所以吃点去火药、喝点通便茶,这对于大便干结难解的便秘,可能有点功效,但如果是湿邪引起的便秘,这样做无疑是雪上加霜。湿邪引起的便秘有这样一种特点:大便偏软,而且多黏秽,就是黏湿气味大。 对此类便秘,有一个小方:莱菔散。莱菔散是由炒莱菔子研面而成,莱菔子就是萝卜籽。 组方 莱菔子10克。 做法 将莱菔子去除杂质,洗净后晾干;之后放入锅中用文火翻炒,炒至鼓起,有爆裂声,外表色泽加深,闻有香气,取出晾凉;最后研面即可。 用法 每次1.5克,每天2次,用水冲服。 功效 大便秘结,腹满胀痛。 消化不好又有痰 用三子养亲汤 人年纪大了,身体各项机能都有所退化,很多人容易消化不好、平素痰多或气喘。三子养亲汤就是专门解决老年人这种问题的方子。 组方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等量。 做法 将它们洗净后,微炒,之后用纱布包裹起来,煎汤频服。 用法 每次服用时,可以煎汤,也可以炒后打粉用开水冲服。 功效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注意事项 这三种药可以等量而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突出某一中药的用量: 苏子即紫苏的种子,有降气化痰的作用。 白芥子有温肺豁痰利气的功效,痰多者可多放一点白芥子。 莱菔子有顺气消滞的作用,消化不好多放点莱菔子。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性、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 也许我们没有几个人能有机缘找到像路老师这样的名医给看病调身子,但是能看到这些简单、实用的方子就是福分! 看完文章,记得也发给朋友们看看,因为现在被湿邪困扰的朋友实在太多,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个人受益! 推荐精彩内容 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太全了,人手一份!点此查看 茶中“阿司匹林”,每天12克,降脂护血管,能用一辈子~点此查看 医院教授:别把衰老当病治,老而少病就是健康!点此查看 本文由“健康长寿之家(ID:jkcszj-)”编校发布,部分内容参考自:《无病到天年2:大病预防先除湿》、《北京青年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合作请后台留言。本文建议配方、方法为基本方,具体请遵医嘱。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长寿健康秘籍↓↓ 轻轻一点,健康生活由您掌控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400种中药自编记忆口诀
- 下一篇文章: 科学界公布玛咖的营养成分之芥子油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