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筇万里读担当,山西博物院今起展出担
“天涯不可问,终日上高楼;谁识余怀抱,凭栏一片秋。担当。”担当是明遗民,也是云南地方文化的代表。诸多遗民画僧中,担当在诗、书、画方面都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作品存世量仅多件,大部分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澎湃新闻获悉,8月25日,“一筇万里——担当书画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展览精选了云南省博珍藏的担当作品余件,从诗、书、画等方面向世人展现担当这位明末清初艺术大师的成就。担当临终曾示偈“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者表示,只有将“担当”置于他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考察,实事求是,才能还原一个真的担当。担当(-)山西博物院展览现场山西博物院展览现场担当(-),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通荷,又名普荷,号担当。祖籍浙江淳安。出生于云南晋宁,诗书世家,50岁出家,往来于苍洱、鸡足山之间,75岁时移驻大理感通寺,直至81岁涅槃。担当是明遗民。诸多遗民画僧中,担当在诗、书、画方面都显示出其较高的艺术成就,学者有“石涛多肉而乏骨,八大质朴而少韵。担当超凡脱俗,似更胜一筹”的评价。在担当对自己的一段“自题画像”中,就展现出这份脱俗——“担当老,担当老。足健而跛,目健而眇。口似箝弓,手如鹰爪。须弥非大,芥子非小。好则也好,了则未了。法席掀翻,禅床推倒。且在粪堆里打眠,漆桶中洗澡。遇富贵若避冤仇,见烟霞如获至宝。本来面目,有甚奇巧?莫与人知,须悄悄。渴来时,茶一瓯;饿来时,饭一饱。不担不得,担之不甚草草。漫言结社参禅,且学敲门贾岛。”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者郭帧撰文认为,从担当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担当的绘画风格更多继承了董其昌所推崇的“南宗”画风。他的仿倪高士、仿黄子久、仿米家山水,甚至直接仿董其昌的绘画作品也不在少数,这充分证明了董其昌的绘画思想对担当的绘画创作以及绘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其主要表现在“南宗”思想的渗透以及“以禅入画”影响。山水草书轴(局部)释文:天涯不可问,终日上高楼;谁识余怀抱,凭栏一片秋。担当。谁识余怀抱,凭栏一片秋担当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接受祖父教育,10岁便能诗文。万历三十三年(年),13岁的担当便“补博士弟子员,尤工诗赋,才名噪海内”,踏上仕途的初阶。后随其父北上应选,在金陵诗名初显。天启五年(年),担当进京应礼部试,名落孙山。落第于他刻骨铭心,留下心灵的重创。名落孙山的担当对明末的社会环境以及官场的黑暗失望至极,统治者的腐化以及宦官的专权使得社会经济衰落,百姓民不聊生,便于崇祯三年(时年38岁)于会稽山受戒。在外游历七年之后,担当回到云南,本地官府因他的学识声望,准备授他官职,然而他却绝意功名,于崇祯十五年(年)出家于鸡足山。出家后的担当虽身在禅房,却依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3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家杂树芥子园画传经典导读
- 下一篇文章: 梁思成弟子建筑园林学家曹汛辞世,享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