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泓幽静的碧水,领受清风明月的恬静采千姿百态的湖畔奇石,搭建心中的蓬莱仙境绘几幅简炼的山水写意,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雕几块奇趣的花窗,框起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历史文化的深邃“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计成《园冶》一座园林的实体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按内容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即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比如北京颐和园“湖山真意”即是远借西山,近借玉泉山,山峦叠嶂,玉峰塔影,朝晖暮霭时,山体披红戴紫,湖面浮光跃金,景色胜而意境无穷无尽。△颐和园借景——借景玉泉山再比如拙政园借景北寺塔,眼前是粼粼水面、曲桥方亭的“近”;稍一抬眼是宝塔身姿的“远”,略一低头是桥身塔姿倒影的“深”。这便是借景一塔,满园皆活。△苏州拙政园借景——借景北寺塔第二类即借人为景物,比如踏青原上、弹琴竹里、渔舟唱晚等人文景观,在扩展了园林的动态美感时更添浓郁的人文氛围。联想马远的《踏歌图》,京郊雨后,景色清朗怡人,田埂之间,农民踏歌起舞,为这田野秋色缀上质朴的丰收之喜。景与人,到底也分不清是谁借了谁的意。△宋马远《踏歌图》(复制品)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古代园林厅第三类即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朝晖晚霞、圆月弯月、星斗云雾、春风朝露等。例如园博馆片石山房,其中“日月同辉”、“镜花水月”的佛理景观就是巧借天文现象以营造特定的意境。△中国园林博物馆片石山房“日月同辉”△中国园林博物馆片石山房“镜花水月”第四类即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残荷夜雨等。在《长物志》的记载中,文震亨就曾在屋檐下置放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雨打之时,借以形成飞泉喷薄的景象,又能发出潺潺之音,更添雅趣。△中国园林博物馆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先生曾说:“借景如比兴,主宰了中国园林的所有环节。”其内容之丰富,应用之广泛,在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已成为以小见大、拓展空间的要领,是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充分体现。△中国园林博物馆塔影别苑在中国人的园林中,山石花木,亭台楼阁,写照着人的心境,治愈着人的身心,诠释着自然与真我,重建起古人心中宇宙的和谐。师法自然,巧夺天工。跟随中国园林博物馆直播间的脚步,走进中国造园技艺厅,品读这首写在大地上,名为园林的千古诗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