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独孤九剑,缘起性空究竟是什么
“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佛教里的缘起性空。佛法中的独孤九剑话说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被师父罚在思过崖面壁一年,在主角光环的加持下,好巧不巧遇得师祖风清扬传授独孤九剑。书中写学剑一段:“风清扬道:‘学武之人使兵刃,动拳脚,总是有招式的,你只须知道破法,一出手便能破招制敌……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寻,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地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斗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这段文字出自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笑傲江湖》,虽是武侠,却也不无佛法的道理。武功的道理是:“如果有招,必有破绽,因此不是天下第一的招式;倘若无招,对方发一招,破一招,破尽世间招式,便可天下无敌”。与之类似,佛法中中观应成派的道理是凡有所立,应成有过;倘若无所立,以对方所承认者破斥对方观点,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则一切戏论皆可破尽。这一招,就是中观所开显的大乘显宗的高明法义——缘起性空。缘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佛法的精华要义。佛教三藏十二部中,尤以二转无相法门为代表,着重阐述这一甚深妙义。而以《般若经》为代表的阐述二转要义的诸多经论浩如烟海,加上法义深渺,要想凭自力明白什么是缘起性空,多数凡夫殊难如愿。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说名字,既非名字,是名名字”等阐述缘起性空的经文,即便过目成诵,但无明师指点,世人多半也难以明白其含义。空性,最常被人误解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空性不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但空性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是佛教中独有的,也是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逐步显发出来的。“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见,要靠智慧,而智慧由戒定而来。所以,人们较为常见的一个误解,是认为凭世间聪明,靠言思分别,可以证悟空性,而不愿去老实持戒,对治烦恼。在空性的理解上,另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执著断灭,认为什么都是空的,善是空,恶是空,因果是空,修证是空,所以不用行善,不怕造恶,随心所欲,就是最高明的境界。祖师们一再告诫:宁执实如须弥山王,不执空如芥子许。要修行者千万警惕的正是这种对空的邪执。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我”不存在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什么是我?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由肌肉、骨骼、器官、毛发、水分、呼吸、气脉、热量等。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单个来看,我们很难说肌肉、骨骼、水分、呼吸是“我”,否则,减肥成功后,你会感觉自己不完整了,因为有一部分“我”被减掉了,而实际上,你根本不会这么想,反而会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完美。同样,我们吐唾沫、呼吸的时候,也不会认为自己被吐到了地上,或者被呼出去又吸进来。可见,“我”不存在于各别的四大中。那么思想、意识是不是“我”呢?思想意识只是一个个念头,心念的相续,迁流不住。任何时候当你想捉住念头,都处于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状态,如果念头是“我”,“我”在哪里?“我”也不存在于身体和心念之外,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身心之外的某个人或某件物品是“我”。“我”是建立在身心组合体上的一个概念。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又因各组成部分皆在不停的变化运动中,所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不具有恒常性,且当体即空。然而,人们却坚信有自在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著,想方设法呵护保全。人如此,物、事亦如此。比如一张木桌的存在,依赖于木头、钉子、木匠的劳动、我们的觉知和观念,等等。木头由树而来,树由种子、土壤、气候、阳光、雨露而来,种子由另一棵树而来……仅木头这一项,其由来就可以无穷追溯。其他各项亦复如是。可知,平常如一张木桌,也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懂得缘起,就不难理解空性。上面我试图从一两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侧面简要地介绍了空性。我们虽然是通过言语、概念、分别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但不要止于言思分别,这些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2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尽真情何处寄如椽彩笔绘山川重读陈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