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尚。在文艺作品和形式丰富多元今天,我们依然面临好作品稀缺的窘境。对于“中国文艺向何处去”的问题,也依然没有确凿的答案。这其中,戏剧曲艺的发展和困境,就是一个典型。

本文中,李畅先生对中国戏剧发展作了深入思考。他指出,中国现代话剧是在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有堪称伟大的剧作家曹禺、夏衍和他们的几部名著,但能与他们并肩的剧作家实在太少,这一直是中国戏剧界的“软肋”。如果一个国家写不出众多的好剧本,它的戏剧就不可能发展好。

他认为,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大顽疾:我们有成千上万种关于戏剧理论的出版物和剧本,但舞台上却没有几个能留得住、观众爱看、长期盛演不衰的本国剧本和演出,而且中国戏剧理论总是跟在某种国外“理论趋势”后面亦步亦趋。

面向未来,戏剧界应该有根据中国社会中国人物写出的好剧本,戏剧理论研究必须真正反映实际;要学习别人,但要学精髓,而不是皮毛;要研究台上的人,更要研究台下的观众,是不是精品,要由观众最后说了才算。

年5月6日凌晨,著名剧场建设专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畅因病去逝,享年91周岁。李畅先生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发起和创始人之一,是中戏的第一任舞台美术系主任,在戏剧学院任教五十余年。本文摘自李畅著:《永不落幕》(中国戏剧出版社)的附录部分,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缅怀前辈精神。

本文来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