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湿疹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50598.html

原标题:让作品说话

作者:王进玉(评论家)

来源:中国文化报

当下艺术界有一股不良之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画家太爱接受访谈,发表长篇大论,过分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过分阐述自己的创作想法,过分渲染艺术创作的目的,过分解读作品的意义,但实际创作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往往并非他所表述的那般。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艺术家的访谈、自述,包括回忆录等内容,可信度其实并不高,甚至有不少虚假夸张、无中生有的情节,与艺术家的真实生活、创作状态,以及实际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可谓大相径庭,所以这也就造成了诸多名不副实、言不由衷的情况发生。

诚然,艺术家对于自己的创作初衷、思想、主张、意图等当然可以谈,但过多、过分的说辞和渲染就不恰当了,难免会有夸夸其谈之嫌,也会有不自信抑或明显推销自己的成分,更容易直接误导读者和观众,偏离艺术创作本身的要义。同时也有可能在美化自己、美化创作的言说中,丢失了艺术中最为可贵也最为根本的“真”的东西。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断强调艺术创作要追寻和弘扬“真善美”的品格,“真”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真的基础上,力求表现出善和美的东西,这也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所要恪守的美学原则,以及遵循的职业操守,但直言不讳地讲,能够切实做到这一点,且做得相对不错的,在当下其实并不多。

殊不知,艺术也好,绘画也罢,其本身就是语言,就自带信息。自信的艺术家、画家,从来不需要过多阐述自己、解释自己,而是让作品本身去说话,不是靠自己的嘴巴强行为作品“代言”,好的作品自会说话、会抓人眼球、会深入人心、会征服它的读者和观众。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此类观点,如法国画家塞尚就曾说过:“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美国杰出女画家乔治娅·奥·吉弗也曾说过:“最好让图画自己发言,而不是再加上些文字。”我国的吴冠中先生也曾说过:“一个画家最终要靠他的作品说话。”

这一情况与我国古代还存在很大差异。那时的画家、书法家本身就有着深厚的理论修养,很多人不仅是艺术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理论的阐述者、建构者,他们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角色,无论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孙过庭、郭熙、米芾、董其昌、石涛、包世臣、康有为,还是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沙孟海等,皆是如此。但今天的艺术家却大不相同,一些人可能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力、表现力,但却未必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那些具有深厚综合素养的艺术家在当下还是十分稀缺的。当然这也与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设置有关,既然分科越来越明细,那么分工也就势必越来越明确,所以艺术界自然也应该学会归位,应该在自己所在的专业和领域,发挥自己应有的特长与水平。

当然,我们也极力呼吁艺术家,在艺术实践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而艺术理论家、评论家在研究、评论的同时,最好也能进行一定的艺术体验和相关实践,这样会更加提升自己在本专业、本领域的认知与判断。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艺术生态下,艺术家应该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回归到创作本身上来,让作品说话。理论或阐述的部分应交由专业理论家、评论家去做,艺术家则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创作上,做好自己本职的、分内的、擅长的事情,这也是对艺术家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因为只有如此,艺术界才能形成良性的分工秩序和身份认同,才能做到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唯有如此,艺术才会朝着更为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艺术家才不至于“跑偏”,那些感觉自己全能而大包大揽的人,到头来很可能一无所获。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