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旅行(ID:viphuanqiu)

“我想有个家,门前开满花”

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李子柒的生活啊。

是喜欢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喜欢她有干不完的农活?

其实都不是。

我们喜欢的是她那如百宝袋的“后花园”,喜欢她自由、舒适的生活方式罢了。

跌入城市的洪流中,我们内心更渴望一处幽静的栖身之所,但是这份渴望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对于整日迷失于高楼大厦的我们来说,谁不想拥有一方自己的小院,告别外界的纷扰,清闲度日呢。

“花园可以不大,但要盛满阳光”

无论是“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还是“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都将心中美好的憧憬放入了那一方的庭院中。

院子里要种满鲜花和瓜果蔬菜,试想一下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大自然的清香,是不是很心动。

都说爱花的人更懂生活,这话不假。

与其说喜欢它们眼花撩花的外表倒不如说是追求一份恬静淡然的人生态度。

花做篱笆,诗意为墙,嗅一院子的芬芳。

春天,院子里的花竞相开放,可以收集花瓣,做花茶,制茶饼,酿花酒。

在一片芬芳中,吃着茶饼,饮着花酒,看庭前花谢花飞花满天。

夏天,院子里的花都到了最娇艳的时候,什么颜色都有,放眼望去,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而且这时,有些果子也都熟透了,把它们制成果酱,配上自己烤的面包,就是一顿丰盛的餐点。

秋天,庭院深深,有些花“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窗外红叶茂盛,秋菊可餐。

天气变凉,看着落叶稀稀疏疏的飘落,然后慵懒地靠在庭院的某个角落,熟睡。

冬天,万物俱寂,百花凋零,花园里枯萎的藤蔓无力地搭在屋檐上,却也给生活增添了几分素雅和幽静。

和朋友拿上毯子坐在花园中间,喝杯热茶,唠唠家常,找回熟悉的感觉。

一座花园,虽然不大,但是容下了春夏秋冬,塞满了人情世故。

“花园可以不奢华,但要烟火气”

老舍的院子里从来都没有名贵品种的花,因为他说:“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足以找来蝴蝶呀!”

小花园里的花可以不用很名贵,你也不用刻意去学什么插花课,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就好。

但是要记得在花园里放张桌子或者几把椅子。

这样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置身其中,随时随地的拥抱阳光。

朋友来的时候,就可以在花园里招待他们。

一杯茶、一本书、一盘水果,嬉嬉闹闹过后,各自干各自的事情,彼此间虽然沉默,但是你会觉得生活是温暖的,因为有了陪伴。

每次看《向往的生活》,最喜欢的环节就是大家在小院子里,围着桌子吃饭、聊天。

大家围炉夜话,说尽心事,那一刻才觉得这不是综艺,而是真的朋友到了家里。

我们不用那么大的院子,也不需要每天迎来过往那么多的“朋友”,只需一方小小的天地,容得下知己或家人就好。

不管是对于这些明星来说,还是我们这些看众来说,现在的城市都太浮躁喧哗了。

我们都需要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抽出一段时间,远离喧嚣,去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自己。

一屋二人三餐四季,星辰大海,雅俗共度,四海三山二心一生。

向往的生活,说的便是如此吧。

我想我们喜欢这档真人秀不是因为它请了多少明星,而是还原了我们梦想中的一个生活状态:

在忙碌的缝隙,在打拼的喘息间,有人可以一起喝茶聊天,有人可以互吐心事,有情绪可以发泄,有喜悦可以共享。

这也是我们努力拥有一座小花园的动力啊。

外面的酒店或者餐厅不管多高级,都没有归属感,哪有自己家里来的温馨。

有了小花园,我们一起春天赏花,夏天乘凉,秋天数落叶,冬天喝热茶,周而复始,年年有余。

这样,每天在家都是向往的生活。

“花园可以不馥郁,但是要自在”

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自己的小花园,可以完全没有章法,但是一定要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现在很多人的目标都是打拼和赚钱。

所以在城市间三点一线的生活,应该是很多人不得已的选择。

我们的内心里应该有一处“世外桃源”,里面没有打不完的电话,没有回不完的短信,更没有发不完的邮件...

因为工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逃离”,所以就努力给自己一个小花园吧,里面盛满了你对生活的希冀。

回到家,家里不是死气沉沉的模样,而是充满了生机,早晨起来浇浇水,剪剪枝叶,你的生活也会更充实些。

就像鲁迅会在“百草园”里,回忆到童年的快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张恨水在姚家大院里,看尽世间百态。

“大门口儿并没有堂皇壮观的气派,只不过一个小小的黑漆门,正中一个红圆心,梧桐的树荫罩盖着门前。”

郁达夫在院子里,看透了北平的四季。

“早晨起来,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总之,一个小花园,看似简单,里面却包含了太多情愫。

在其中,我们虽与外界相隔,但是内心却是前所未有的自由。

“我想有个小花园”

天晴时,阳光透过层层枝叶,斑驳的洒在地上,在暖阳的秋千上晃掉整个下午。

下雨时,就打开窗子,看雨水滋润这些娇花,披个毯子,坐在门口听雨声,闻一闻泥土的清香。

以前最讨厌清晨睁眼的瞬间,因为这就意味着,要开始忙碌的一天。

但如果有了花园,清晨醒来似乎也成了一件不错的事情。

打开窗,就能看到世间的所有颜色,然后满屋都是芬芳,就像是童话故事中的公主。

午后,就觅得一处阴凉处,读书喝茶,或者闭上眼小憩一会,等到微凉的风叫醒自己,真好。

拥有一座小花园,可以给自己更多放松的时间。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眼前的一切,都成了向往的生活。

等到自己有了小花园,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李子柒,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向往的生活》。

因为谁不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呢?

余生,若能拥有这样一座小花园,便心满意足。

世界如此喧嚣,还有一处可以身心安放,真好。

环球旅行(ID:viphuanqiu),每天分享原创旅行攻略,沿途风景、人物故事,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再忙也别忘记陪身边的人一起去旅行。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8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