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经》之前,先要打破很多人对于‘空’的错误认知,为什么叫“破空论”?

因为现在很多人看到《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然后就认为大千世界一切都是假的,然后就住‘空’了。

认为佛法就剩一个‘空’字了,这是不识真空,如果真知道什么是‘空’,必然知道“真空生妙有”,既然能生妙有,又怎么能只有‘空’呢?

一旦住空,就落入了顽空,犹如槁木死灰一般,所以大德说:“空见能断五乘善根。”

因为住了空见之后,佛性无法起妙用,那么一切善根也随之被斩断了。

所以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恶取空见如芥子许。”

就是告诉我们:宁可执着于有,即使这个“有见”像须弥山那么大,这也比执着于“空见”好,即使这个空如芥子般小,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执着于‘有’的凡夫,甚至比一切住‘空’的修士要好,住空的修士落入了断灭空,犹如死水一潭。

要知道《金刚经》里明明说到:“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这里的“能生信心”,不正是说‘有’吗?

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里的“生其心”,不正是“真空生妙有”吗?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都是‘有’,而非空。

又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些都是实相大乘之正印乎!

六祖之前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师们担心大家住在顽空里,于是又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是要我们不执着于相,并不是说没有事物也,所以才说“真空生妙有”。

所以这里名为“破空论”,是为了对治一些盲目取‘空’的人。

《金刚经》本是破一切相,然后证得实相,结果很多人没有明白实相,而是听闻经中说要大家破相,于是便执非相,于是取着于空,形成恶知见,从而破坏俗谛。

在佛家有“真谛”、“俗谛”、“圣谛”。

“真谛”其实就是‘空’;

“俗谛”其实就是‘有’;

而“圣谛”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就是实相。

到底如何理解“实相”呢?

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故名实相。

「非有相」就是不偏于‘有’;「非无相」就是不偏于‘空’,所以这其实就是“非空非有”。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7%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1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