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去哪里最好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4540764.html
“握管凝神笑画痴,研磨不尽寄相思。尚有豪情翻墨浪,乐寻美景觅新诗。几度炎凉识世态,四时冷暖独心知。丹青幸得长相许,忘却风霜两鬓丝。”这是画家何汉廉八十初度之作。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当今盛世之时,各方面条件是古人无可比拟的,80岁已不算稀了。但是一个艺术家,用毕生精力矢志不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更可贵的是,在很长的岁月里,大多都是在业余时间里从事书画创作,何汉廉经常自谓退休后才是专业画家。图:“一生何求”画展开幕现场“我类属于花开虽早,结果最迟的那类果树,果实只能给栽者自吃,不能走进市场换钱,栽者慎之可也。”正是这样的艺品,铸就了佛山画家何汉廉半个世纪以来对岭南画派的艺术宗旨一生不舍的选择与执着追求。自年11月16日起到11月27日,在高剑父纪念馆举办的“一生何求——何汉廉中国画作品展”,让您走进画展同时,更品读到一位以苦行僧式践行岭南画派宗旨的画家人生。图:“一生何求”学术研讨会现场从艺之路,漫漫悠长何汉廉于年出生在佛山南海叠滘。在乡间,他读完两年私塾蒙训后转到小学就读。据他回忆,当时的小学校长不仅教语文和书法,还在经典读物《古文观止》中选择脍炙人口的文章上课。几十年后,何汉廉至今记忆犹新,可朗朗上口,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这些古诗句在何汉廉的幼小心中埋下了古典文学的种子。此外,在村里的成年人业余时喜演唱粤曲小调及合奏广东音乐,那些乡情都影响了他日后的性格形成和创作格调。图:90岁高龄的陈金章(中)也前来观看画展何汉廉笑称,读小学时,他的功课一直处在中等水平,唯独语文、美术、书法,全班最好。大抵每个孩子对画画都会有兴趣,恰巧他的一个亲戚留下一本《芥子园画谱》山水画那一卷,何汉廉在15岁失学当童工时,便买来几张图画纸和墨汁,临摹画作,甚至拿着铅笔对着村口榕树、田野进行所谓的写生画。图:何汉廉接受南海电视台采访年,佛山秋色工艺厂(民间艺术社的前身)为培养艺术接班人,开办“工艺美术学校”,并开设日班和业余班,由陈凝丹任美术老师。去学校报名面试时,何汉廉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习作递给负责面试的陈凝丹。陈凝丹看了之后,很高兴地说道:“你很有前途,但你所画的没有方法,我来教你吧!”何汉廉喜出望外,十分珍惜每逢周六晚上两个小时的课。由于历史原因,学校被停办,这样的课程只上了二十多课时。但何汉廉并未放弃,辗转找到陈凝丹的家里,陈凝丹被他的执着和勤奋好学打动了,破例约定每周日下午三时到他家的画室学画,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两年多,为何汉廉打下了较好的绘画基础。图:画家陈永锵在”一生何求“画展开幕致辞年,在陈凝丹的推荐下,经有关部门批准,何汉廉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工作,成为陈凝丹和书法家林君选的助手和学生,每月只能领取29元工资(原工资为37.5元)。为了改变命运和对书画艺术追求的理想,他忍受着经济上的困难,如吸水海绵般向陈凝丹和林君选学习书法、国画,并向多位老艺人学习剪纸、扎灯、裱画、刻印等。何汉廉善于动脑子,曾巧妙地试用竹丝鸡的翼下细毛做成鸡毛笔,赠与林君选。林君选非常满意,还作了一首诗记此事,这支笔一直用到他离世。此外,何汉廉还试制了猪鬃毛笔为自己的山水画增添特色。图:相识相交数十年的画家陈永锵(左一)与何汉廉上世纪60年代初,不少中央首长和艺术名家经常到访佛山,民间艺术社是必到之处。书画家到来,何汉廉都会随陈凝丹或林君选做挥毫前的准备,因此亲历郭沫若、李可染、潘天寿、关山月、黎雄才等国内多位书画名家的即席挥毫,此后还可经常在工作室里欣赏他们的作品,这五年的生活与学习对何汉廉而言,更是终身难忘的经历。笔墨情深,天道酬勤上世纪70年代后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历经波折,何汉廉离开艺术社后进入佛山床单厂负责花样设计工作。工作之需,他前往洛阳、菏泽等地写生牡丹,还顺路到苏州、杭州、黄山等地写生。业余时间,他整理了创作的“牡丹写生集”、“松树写生集”、“黄山写生集”、“西行纪游集”。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高作则到佛山采访了何汉廉两天,写下长篇通讯《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在当年4月16日“大众生活·岭南人物”专题栏目播出,引起了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1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