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是美术巨匠,享誉世界。他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遗憾的是存世作品不多,尤其是早期作品缺失未见。《梅州日报》年12月10日一版刊登了《林风眠早期作品现梅州,两幅画作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系真迹》的报道,中新社广东新闻网于年12月12日和《羊城晚报》亦对此作了报道,并刊登了作品照片。与林风眠先生同为梅州客家人的我读后激动不已——养在深闺人未识,喜于沧海得遗珠。这是对林先生最好的纪念,是为林先生诞辰年献礼啊! 

近日再拜观原作,眼前为之一亮。这两幅作品为横式长方构图,无标题,题材均为客家乡村景色,这是在林风眠先生故乡广东梅县乡村常见的风景。其中一幅为纸本油画,画面上静静流淌着一条小河,有村民在划着渔船,对面岸边是几个绿树掩映下低矮的瓦房,屋门上贴着红纸黑字的对联,房屋右边是农村常见的圈养家禽的篱笆,左边是“狮象把水口”的远山滩头远景,低空飞着几只林风眠后期画作中常见的水鸟......这风景让人似曾相识,细看竟与林先生之母出生地西阳白宫鲤溪的景致极为相似。此作规格为46cm×31.5cm,右下角落款为中文“林风瞑”和“林风眠”三字的拼音(英文)缩写“LFM”,并盖一方小章,红色印文为“林”,而左下角的另一方红色印文则模糊难辨。

另一幅为纸本水粉风景画,规格为40cm×25.5cm,左下角落款为“林风眠”三字的拼音(英文)缩写“LFM”,盖有一方红色印文为“一色杏花红十里”。两幅画风极为细致写实,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空旷舒畅,清新自然,轻松抒情,让人观后有心旷神怡之感。

认真审视两幅画作,其纸张、油彩,落款、印色、画工均符合民国早期特征,统一协调,自然流畅,无故意做作之痕迹,亦无后盖印章后添款之嫌疑。而落款中的“瞑”字与“鸣”同音,“瞑”字与“眠”是通用的,在篆刻中篆体“眠”的刻法就是“瞑”,在其后期大量存世画作的印鉴中最常见。其时林风眠的作品交易甚少,应无人作伪现象。

然而,这两幅作品为何没有林风眠后来“中西融合”的明显特征呢?对此,我们应该追根溯源,从探寻林风眠少时的艺术之路谈起。林风眠出生于石匠之家,由于家学渊源,自幼喜爱绘画,常常临习《芥子园画谱》。后在梅州中学就读期间,美术老师梁伯聪始教习西画,全新的画种让林风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凡是用西画方式印刷的广告画或华侨亲戚从外国带回的饼干桶、油桶上的西画图案,都让林风眠看后兴奋不已并迫不及待临摹下来,那种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形象逼真的画风,使其体验了另一个不同于国画的全新的艺术世界。其后林风眠留法,年1月进入枫丹白露市立中学补习法文,课余和周末是勤工俭学画招牌做油漆工。直至年才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习画。由于中学时期对西方绘画的憧憬,使林风眠一度完全沉迷于细致、写实的自然主义学院派画风中,他自己曾说:“自己是中国人,到法后想多学些中国所没有的东西,所以学西洋画很用功,素描画得很细致。当时最喜爱画细致写实的东西,到博物馆去也最喜欢看细致写实的画。”直至美院院长耶西斯对他提出了严厉而诚恳的批评,告诫、建议他要多学中国艺术的宝贵、优秀传统,并与西方艺术融汇贯通,那样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这时才促使林风眠顿悟并迈出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重新发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并   据了解,林风眠画作曾遭大批损毁,目前,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和博物馆馆藏的传世作品均为其留法后期和归国后所作。尽管这两幅林风眠早期的画作略嫌稚嫩,但承前启后,填补了林风眠早期少时作品缺失的空白,这对于研究其一生完整的艺术之路和创作变化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我们了解民国初期西风东渐、国人初学西洋画的情况颇具史料价值。

(本文作者系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鉴定委员)

此文原载梅州网







































看白癜风去哪里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z/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