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1月12日策展人:沈瑞筠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中的自然(点击查看文章)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1月15日策展人:黄笃、晏燕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点击查看艺术看展)今日美术馆   1月19日策展人:格雷格·杨森、金男洙、昊美术馆策展团队“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点击查看艺术看展)上海昊美术馆   1月25日策展人:许江、井士剑、策展团队“形象的链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双年展(点击查看艺术看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1月31日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尼格尔·罗尔夫:正当时(点击查看艺术看展)红砖美术馆   策展人:沈瑞筠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中的自然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观研究文献展示观众翻阅研究文献   1月12日下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中的自然”展览在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沈瑞筠策划,以园林为切入点,通过中国艺术家杨诘苍和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的案例,对比中国文化以及法国文化在亲近自然时的自然观,分析法国风景园林和中国园林所体现的自然观的差异,同时,邀请艺术家定制新作品,提供观众独特的体验来完成一次自我认知。   展览现场:触手可及的当代艺术   整场展览,采用互动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公众参与,艺术家杨诘苍发起的“《芥子园林》”项目,以“芥子园林”为主题,邀请观众用毛笔绘制自己心中的园林。展览现场由他本人以及佛山画家曾永滔、广州美术学院老师胡杰每人绘制35幅“芥子园”的临摹范本挂在墙上。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取下来进行临摹,还可以在现场和艺术家交流切磋,可以过一把艺术家的“瘾”。杨诘苍《芥子园林》杨诘苍的《芥子园林》展览现场   杨诘苍认为,当代艺术没有时空,能调动一切资源,畅通无阻。这个以工作坊形式呈现的项目,更像一个小小的艺术课堂,颇有趣味的是,艺术家不远千里从山区小学的仓库里搬来了25套弃置多年的旧课桌,重新修复,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艺术空间。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有没有绘画方面的训练,都可以拿起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芥子园林”。在这个项目中,和观众的互动性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观众与维朗妮·朱玛作品《绿色全景画》观众与维朗妮·朱玛作品《绿色全景画》互动,通过热感留下了手印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作品展览现场   法国艺术家维朗妮·朱玛的作品,同样具有互动性,《绿色全景画》以当代艺术手法“造园”,利用现代工业材质,创造出一个微妙可感知的自然世界:一根根粗大的弹簧,固定在天花板与地板之间,观众可以上下拉扯,弹簧丛林便发出奇妙的声音,唤起人们对天籁的生命记忆;环绕在展厅四周、用感热涂料在墙上涂抹出来的绿色“画布”,观众用手的触摸就能留下痕迹,深深浅浅,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朗妮·朱玛的这件作品体现了当代艺术并非高高在上,它尊重观众的主体性,邀请观众的参与合作,在作品中释放自己的感官体验,通过不同介质,在独特空间中唤醒视觉、触觉、听觉,发掘被繁忙现代生活屏蔽的自我。   策展人:黄笃、晏燕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路径根茎—中国当代艺术自主性研究展开幕式现场嘉宾及艺术家发言   此次展览甄选了隋建国、王鲁炎、胡介鸣、姜杰、倪海峰、徐震与没顶公司、蒋志和高伟刚等八位艺术家,打破了以往群展的策展思路,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切入,甚至还考虑到了艺术家的性别问题,艺术家们的年龄涵盖50、60、70,作品媒介丰富,包括雕塑,摄影,录像,装置和绘画等,展览梳理和呈现了这八位艺术家共近50件不同形式的节点性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观念变化轨迹。试图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路径。隋建国记忆空间枕木,脚手架尺寸可变隋建国地罣-天然卵石,钢筋49x98x73cm隋建国手稿-xcm   “根茎”(Rhizome)一词源自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理念,被比喻为一种复杂的文化隐喻和游牧主义的思维模式,它代表的开放性、多元化的形态和活力恰好吻合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在融合中不断生长,在生长中产生差异。本次研究展与中国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始终保持开放的活力,在汲取西方营养的同时,不断融合形成开放性与多样性的新的艺术形态。根植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十年多年来表现出自主性精神和主体性意识。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观念到语言,多样的艺术实践都有力地诠释和证明了“自主性”——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对艺术表现的自信,对艺术个性的伸张等。胡介鸣作品展览现场左墙大屏幕为胡介鸣视频,黑白无声作品“共时”,中心装置为视频电钢琴装置作品“与快乐有关”   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与流动性正在激发出新兴文化创意的根茎,反映出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基于“根茎”的大主题之下,研究展又聚焦于三个分视点:多重与共生(MultiplicityandSymbiosis),连续与裂变(ContinuityandFission),非线性与再编码(NonlinearityandRecodification)。   策展人表示,这个以八个案例为切入点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并不能概括和展现其艺术活力的全貌,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命题展览对问题与意义的展开。   展览现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切面倪海峰“仓库”系列摄影   此次展览,每位艺术家创作特征被集中到如下的关键词:记忆、悖论、消费、物性、映射、僭越、诗性、交换。在二层展厅白色空间内,展示的是隋建国的作品,这些作品即与主题有关,同时又与空间结合的非常紧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隋建国创作于年的《地罣》,年以50根火车轨道枕木组合而成的《记忆空间》雕塑装置、年的《衣钵》、以及较为近期强调创作过程性的《素描卷轴》、《盲人系列》等;二层展区的另外一侧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空间,里面展示了艺术家胡介鸣的三组装置作品,尤其是其中的影像装置《共时》,气势恢宏非常的吸引人,黑暗墙面置放了影像装置《残影-昼夜》,胡介鸣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媒介,综合了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了艺术家的观点和质疑。徐震没顶公司意识形状单频录像52分钟03秒徐震没顶公司双重游戏综合材料,桌球,土xx85cm   三层展区呈现的是艺术家倪海峰、徐震-没顶公司、姜杰等的作品,其中姜杰是本次参展的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的创作从女性的经验出发审视和表现了生命(婴儿或儿童)的弱小和脆弱感,既是微观化的再现,又是心理性的触动。现场展出的作品《她们知道自己的身份》就是一个具体的案例。作品中的人、马、猪等哺乳动物以刚出生的状态混杂在一块并瘫躺铺垫的稻草堆中,一种被抛弃被虐待的生命形式显现出来,在呈现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会激发观者内心深处的悲悯。另一件装置作品《小于一顿半》体量较大,它的主体看起来如同一条白色蚁后,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抽象的物,还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殖器。姜杰说,现场从白色墙体外凿出一个梭形的孔洞是专门为这个作品搭建的展览方式,表面还缠满了透明丝线。姜杰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硅胶、纱布尺寸可变蒋志垂死双声道16:9高清录像60分钟高伟刚门不锈钢、黄金x80x30cm王鲁炎交流木板、油性笔40.5x30.5cmx2   四层展区展示了蒋志、王鲁炎和高伟刚等艺术家的作品。整场展览,虽然不能将当代艺术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和切入点,不管是了解还是研究都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正如策展人所讲到的:“本次的展览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一个角度、一种方式。”   策展人:格雷格·杨森(Dr.GregorJansen)、金男洙(Mr.KimNamSoo)、昊美术馆的策展团队“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见者的书信   作为昊美术馆(上海)年首个个展,展览的主角正是二十世纪影响当代艺术历的两位——约瑟夫·博伊斯和白南准。本次展览历时两年准备,力图呈现两位艺术家不同时代的创作观念和重要作品,同时展示两位创作生涯中的珍贵交集。此外,基于本次年度大展在学术研究与展陈设计上的重要性和严谨性,昊美术馆馆长尹在甲先生(Mr.YunCheagab)特别邀请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馆长、国际策展人格雷格杨森博士(Dr.GregorJansen),韩国艺术批评家、前白南准艺术中心学术研究员金男洙先生(Mr.KimNamSoo)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并与昊美术馆的策展团队(主策展人陈澈,助理策展人尹颋彦、徐天仪、马珏)共同完成策展与研究工作。   “见者的书信”特邀策展人格雷格·杨森   “见者的书信”特邀策展人金男洙   展览名“见者的书信(LettresduVoyant)”源自于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阿尔蒂尔·兰波(ArthurRimbaud)的著作《见者的书信/LettresduVoyant》(也译作“预见者通信”或者“通灵者书信”)。在兰波的诗歌中,“见者”是指着眼现在又能预知未来的能士,他们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也培育了比别人更为丰富的灵魂。约瑟夫·博伊斯代表着西方当代艺术最具探索性的艺术取向,白南准则是东方文明于当代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自足于当时的语境与个人的经历,却也同时达到了未知潮流的引领与超前预言的探索。而“书信”则象征着两位艺术家作品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在激浪派运动中积攒的深情厚谊。   约瑟夫·博伊斯   白南准   “现在艺术家们通常会独立工作,互不打扰。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约瑟夫·博伊斯和白南准却建立深刻的友情。他们(虽然)一个出生于首尔,一位来自德国莱茵河畔,但情谊跨越了大陆,在思想、信仰和创作上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碰撞,实现了一次次前卫的合作。”特邀策展人格雷格·杨森说道。   展览现场:一场鉴证伟大的友谊与艺术之旅   他们相差11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激浪派”结缘。他们各自有非常前卫、鲜明的艺术观点与创作,同时也在有生之年完成过进入艺术史册的重要合作,而上述大多数代表作都在此次展览中得以呈现。   展览现场白南准作品展区   本次展览由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展厅入口处放置着白南准年的作品《塔》以及博伊斯的“橡树”。穿越一道绵长的“时间轴”后,便进入了白南准的世界:既有早期的行为和影像作品,如年激浪派艺术节中表演的行为作品《头之禅》、年首个全球卫星设备直播的多媒体影像作品《早安,奥威尔先生》,也有绘画,如《自画像》(年),还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完成的大型装置,如《蓝佛》(-年)、《大象之门》(年)、《逍遥骑士》(年)、《印度之门》(至年)等。   展览现场博伊斯作品展区   展览的第二部分   资料图片《棵橡树计划》   展览现场博伊斯与白南准合作完成的《荒原狼III》   第三部分——也是展览的二层空间,集中呈现博伊斯艺术生涯中代表性的行为艺术录像、装置、署名版数复制品、回顾性文献资料。其中创作于-年之间的7组玻璃展柜是该部分最能展现博伊斯“社会雕塑”艺术理念的装置作品;而行为艺术录像《欧亚大陆》和《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也深刻传达了艺术家的理念。   策展人:许江、井士剑、“形象的链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梳理危机,展示信念,致敬先驱展览现场   “自年第一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双年展至今已25年。25年间,油画系举办过众多大型的群展和个展,这一次展览之所以又称双年展,是想在一个相当的空间里回望25年,梳理曾经的危机,展示坚守与拓展的信念。”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讲到。   1月25日“形象的链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双年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许江作为此次展览的总策划,关于展览的举办他表示:“年秋,初创的国立艺术院以艺术运动社的方式在上海举办大型展览,并坚持了数年。历史的尺度总是宽广浓厚的,今天,踏着90年的烽火痕迹,在上海油画院,在林风眠先生、吴大羽先生的归隐沉潜之地,我们举办展览,以期向一代先驱者致敬,向中国油画的播种之地致敬。”许江《惠风》布面油画xcm年许江《硕风》布面油画xcm年杨参军《双人像之二》布面油画xcm年杨参军《同学之一》布面油画xcm年   策展人井士剑谈到展览总体策划思路时表示,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油画创作的重要策源地,现今活跃在当代艺坛的很多重要艺术家都毕业于这个专业,时隔25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这个展览,它的意义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学院展览和当代展览,它集聚了我们目前这个专业的所有艺术家和他们个人风格的自我呈现,它也预示着中国美术学院培养艺术人材、创造艺术形式的新的起点。”   展览现场:国美油画系形象的全面展示焦小健《向倪瓒致敬》布面油画xcm年焦小健《散文的形式1》-布面油画-×cm-年   展览呈现了许江、司徒立、杨参军、焦小健、邬大勇、常青、崔小冬、封治国、蒋粱、何红舟、王羽天、孙景刚、赵军、章晓明、金阳平、井士剑、余旭鸿、李青、陈焰、李振鹏、黄庆、何立等22位艺术家代表性作品,比如艺术家许江的《惠风》、《硕风》,杨参军的《同学之一》,焦小健的《向倪瓒致敬》、《散文的形式1》等等,在每位艺术家的作品旁边,设置有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及对艺术的思考,让观众可以非常明了的知道艺术家的所思所想。   通过这些艺术家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与社会、时代、历史的文化链接。   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尼格尔·罗尔夫:正当时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人类自身是脆弱的,要把握此刻左为展览策展人: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右为艺术家尼格尔·罗尔夫   1月31日,行为艺术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尼格尔·罗尔夫个展“正当时”在红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追溯和梳理了艺术家近50年来的行为艺术实践,包括历史作品、特定场域摄影及在红砖美术馆完成的表演新作。除20件行为艺术图片外,展览还展示了他重要的视频作品。作为此次展览的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以行为艺术史的角度,深度探讨了关于尼格尔·罗尔夫的艺术创作,为我们感受尼格尔·罗尔夫提供了最为深入的解读。艺术家尼格尔·罗尔夫正在实施行为艺术《不和谐》表演   他表示:罗尔夫高度概念化和符号化的图像及其特定隐喻具有一种向所有观众言说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能力。这是本次展览,也是艺术家整个创作生涯的内在视觉逻辑。我们能够看到,感受到,相信也将记住它。“正当时”这个题目实际上也隐晦地描述了这种脆弱性,指出我们应当好好保护自己及我们生而为人之本,并且就在此刻,而非明天。这个题目也意在表达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此刻,我们便将永远地失去记忆,忘却我们的历史,甚至我们自己。   展览现场:视觉化呈现挣扎与搏斗、死亡与生存   尼格尔·罗尔夫在红砖美术馆进行了现场行为表演,在作品《不和谐》的表演中,他运用了在其创作中最常使用的材料:粉末(dust),有白色的,黑色的,还有猩红色的。艺术家将这些粉末吹散在空中,使他与现场观众,与周围的环境相连。在艺术家的每一次吹气动作中,也直接指向了“生与死”的终极命题。行为表演现场,罗尔夫通过三次图像的创作及破坏展示人类在诸多层面和领域共同面对的不和谐状态,被黑色破坏的规则多层圆圈、用捆绑躯体的麻绳绘制的不规则圆圈,及浸没椅子的猩红色粉末在其边缘相互交错,似乎将挣扎与搏斗、死亡与生存的痕迹抛向了观众。行为艺术表演:《两个椅子-花园》   而在开幕前两天,尼格尔·罗尔夫已经在长城和红砖美术馆园林完成了两场现场行为,包括《空中鬼魂-长城》和《两个椅子-花园》。《两个椅子-花园》中,艺术家在横跨于结冰湖面的桥梁上的一把婴儿椅和一把成人椅间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体验,以及当下与未来的对话。罗尔夫横卧于婴儿椅前,同样以吹气的方式与白色的粉末状材料亲密地触碰,并点燃了成人椅。火、雾与冰作为艺术家身体和动作的外延,在红砖美术馆独具东方美学的静谧空间中实现了动与静的交织。行为艺术表演:《空中鬼魂-长城》现场   在长城实施的行为《空中鬼魂-长城》中,艺术家选择质感轻薄的白色粉尘,沿头部抛洒并浸没着黑色西装的身体。随着长城呼啸的风的裹挟,刚与艺术家融为一体的白色粉末在瞬间抽离,抛撒向天空中,材料的转换与生命状态的转换相呼应,仿佛再现了《圣经》中关于“尘归尘,土归土”的描述,关于死亡与重生、生命与灵魂的议题瞬时在场域中爆发和回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z/12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