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您掌眼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代指建筑装饰的底座,比如影壁底座等。

清乾隆铜掐丝珐琅须弥座

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其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正是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

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束腰的角柱改为“巴达玛”(莲花),壶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故宫博物院

唐三彩台座

高7.5厘米面横14厘米面纵11厘米

足横14厘米足纵11厘米

座面和底部造型一致,呈海棠花式,上下出沿,座面中心刻划宝相花图案。器座的面与底之间由8个向外突起的宝瓶相承,上、下各有一周圆形镂空。通体在深绿、褐黄、白色釉面上,以凸起的珍珠状圆点作辅助装饰。釉汁厚润,有向下流淌的痕迹。

此件三彩镂空台座虽然是一件明器,但制作相当精美,不仅釉面异常华丽,而且采用镂空及珍珠地装饰,使器物装饰性更强,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唐三彩艺术杰作。

三彩台座座面

三彩台座底部

排版|思思

主编|杨涛

往期精彩回顾

域鉴APP图片鉴定指南:瓷器专家姜凤利教你拍摄鉴定九图

域鉴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征集开始啦!著名瓷器鉴藏家“骨董时光”刘越老师入驻域鉴平台喝掉两瓶"元朝茅台",国宝帮再夺收藏界“奥斯卡”金奖!域鉴“藏友圈”沙龙园满举行!社交电商赋能古玩经营“再多给50,这摊主开价太低了!”地摊超低价捡漏古代鱼钩

看都看完了,还不点"在看"试试









































白癜风扩散
白癜风能吃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