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咨询师那些来访者教给我们的事二
拉康心理 按:在做出中断连载的决定后,作者近日又联系了我们2次,表达了想要继续的愿望。 这种“反复”让我们思虑再三,颇难决定。 作者似乎在通过这种“公开”的方式来获得自我的解脱。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继续连载存在的对作者权益损害的潜在可能。 以及,当大家讨论的方向与作者的预期不一致时,会导致她的何种反映。 最终同意继续连载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这种“公开”是作者目前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在于,作者咨询过程中真实的主观感受,对于所有咨询师而言都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学习”材料。 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咨询师的专业工作会对来访者产生何种影响。 让大家明白,需要时刻对咨询关系,对来访者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当然,这种想法本身似乎即是与作者的意愿不完全一致的。 而这恰恰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内容。 这份决定就像是在走钢丝绳,不仅对于作者,也对于我们自身。 希望,大家最终都能安全落地吧! 前文链接:致那些来访者教给我们的事(一)! 以下是正文: 我曾经读到过施琪嘉的一句语录:“认为自己只是当事人的路人甲,是咨询师的反移情见诸行动”,我觉得用来形容我的上一任咨询师十分贴切。 我越来越觉得在咨询师面前无论说什么、感受到什么都是我自己的错,咨询师的言行实质上将我压迫在弱者的位置而未留丝毫的成长空间。 也正由于我与内心这样一个他者充满激荡冲突的关系远未修通,当时的我对这段关系依旧锲而不舍,虽然心底疑惧暗生,却远远敌不过对咨询师权威的执拗信念。 换做今日自我力量稍有稳定和恢复的我,感知到这样难于沟通的工作对象会及时抽身,而当时弱小、混乱又饥渴地寻求与强有力形象建立连接的我,一味盲从,长久迷陷于与内心他者形象的纠缠厮磨而不得解脱。 当局者迷,当时的我又怎能辨析对他强烈的渴望究竟意味着什么? 而咨询师主动对此给予的唯一解释是:“你心底的需求因为得不到长年被压制住了,而你看到的我跟你的这些需求高度地重合。” 甚至于直到咨询进行到一年多的时候,咨询师才说他“隐约感觉到我对他的情感超越男女之情。” 而咨询师唯一分析出的他与我的“一无是处”的父亲的相似点是他们在事业上都很有钻研精神。 如今回顾,咨询师以精神分析取向从业十余年的资历,给出这样的解释实在令人无法接受,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爱,往往充斥着矛盾冲突,夹杂着恨、敌意、恐惧与焦虑,交织着与内心父母关系的幻想,而我强烈情感中的复杂内涵,如此强烈的爱是否是在防御某些痛苦,其中又折射出潜意识关乎自我与客体的何种成像,这一切从咨询伊始即在与他的互动中初现端倪,一年半的光阴,上百次咨询,咨询师又何曾细细考察? 如今回顾,咨询师时常无法准确把握我提供的素材的潜意识含义。 当咨询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时,当时的我对于自己的潜意识是如何感知与父母乃至与世界的关系,其实仍然一无所知。 我告诉咨询师幼儿园时的我就经常入睡困难,而如果被妈妈训斥,反而入睡很快。 咨询师不明所以,认为我应该就是一个生物钟比常人滞后的孩子。 在新一段咨询开始不久,咨询师即有以下分析:基于我自幼就有不被喜爱、被抛弃并与父母缺乏稳定连接的内心感受,我的难以入睡显然呈现的是焦虑,而被妈妈训斥反而得以安然入眠的我,显然是由于过于渴望连接,而将批评与斥责也视作好过无连接了。 类似这样的分析直击我的内心,令我信服,也促使我自行连接和发掘更多的回忆与体验。 以前的咨询师之所以难以看透这其中关节,似乎是由于他停留在捕捉现象与经验层面的情感体验,比如愤怒、悲伤本身,而缺乏进行潜意识理论假设的功底。 我的切身体会是,只有抵达潜意识层面的解释,才是真正有效的,只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治白癜风武汉哪家医院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3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材乳香
- 下一篇文章: 视野探索文本里的枷锁与实践中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