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唐诗的一天与一生
白癜风患者可治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有唐以后,几乎每一位中国人幼时的语言启蒙,都离不开唐诗的滋润与熏陶。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无论身处城镇还是乡野,无论年轻的初为人父人母者,还是含饴弄孙的白发翁媪,在教自家孩童牙牙学语时,所用口头教材,必有三五首唐诗。几乎可以说,无唐诗则不足以言教说话。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有四首:《春晓》《悯农》《登鹳雀楼》《静夜思》。相较于其他文学名篇,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库里,这四首诗具有最难以撼动的牢固地位。我常想,能征服人心的,为什么是唐诗,而不是汉魏六朝或宋元明清诗?《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洋洋大观,佳作数不胜数,为什么唯独这四首能脱颖而出,传颂不辍? 思之既久,略有心得。对第一个问题,最合理的解释似乎是,唐诗是中国文学发展之最高峰上的一朵奇葩,她集文字美、音律美、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众美于一身,最能体现中国人独有的人生趣味与审美品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用唐诗打底,可以让孩子们在有意和无意的熏陶中,在心中逐渐树立起一种鉴赏美的标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从形式上解释,这四首诗均为五言四句,仅有二十字,极便诵读记忆,语虽短而意极深,纳须弥于芥子之中,如四方精品篆印,方寸之中可见海阔天空,颇能体现中国人尺幅千里的艺术追求。从思想来分析,我觉得更是大有深意存焉,这四首诗的第一句串联起来,就是我们每个人完整的一天和人生。先贤和时间把这四首诗给我们精心挑选出来,让一代一代的后世子孙不厌其烦地吟唱背诵,似乎在告诉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是诗的娇子,我们的生活就是诗,诗就是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人生,该是诗一般的栖居啊! 春眠不觉晓,是清晨新生儿的萌动和欢欣,是青春年少时梦一般的澄澈与追寻。花香鸟语,和风细雨,花开花落,伴随着新生儿明快欢动的生命韵律而显生机勃勃,还夹杂着些少年感时惜春的淡淡迷惘与哀伤。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昨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看他为风雨而愁,为落花而愁,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一切而愁,唯独不会为梦想与前程而愁。这愁是少年时期所独有的,底色明亮而温暖,气韵飞腾,力量充盈,这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青春宣言。 锄禾日当午,是一切耕耘者中午挥汗劳作的艰辛与苦闷,也是绝大部分普通人三十而立以后的真实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形象,何尝不是代表着每一位为养家糊口和实现梦想而四处奔波的中年大叔。到了这个阶段,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和先忧后乐的社会担当,人们会发现自己无一人可依靠,却成了所有人的依靠。无论士农工商,谁的一粥一饭、半丝半缕,不是用汗珠子砸出来的?有人说,人到中年,就活成了《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每天怀揣着唐僧的梦想,腆着猪八戒的大肚子,顶着沙和尚的光脑袋,扛着孙悟空的责任跋山涉水,上蹿下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和尊重那些愿意用血汗来换取更多人幸福的人们吧! 白日依山尽,是黄昏时节的辽阔与光华,是一个人将近老境大势已定时的清醒与奋勉。青壮年时期的奋斗也好,折腾也好,躺平也好,奔跑也好,到了这个阶段,是成龙还是变蛇,是出将入相还是泯然众人矣,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壮志未酬,还是劫难历尽修成正果的心圆意满,都已如黄河入海势不可逆,人生似乎已经基本定型。但烈士暮年,壮怀犹烈,奋斗前行的脚步不应该就此停止。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人到五十五,正如下山虎。廉颇虽老,犹可为故国一用,只要秉持青春不老的心态,不断攀登,更上一层,依旧可以开拓人生的新天地、新境界。 床前明月光,是夜深沉之际的静谧沉思,是人生即将谢幕时在一片光明下的追忆。品尝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看淡了无数的春花秋月,经历了无尽的喜怒哀乐和必要的盛衰起伏,人终究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宿命。无论绚烂,还是平淡,一切都要归于佛家所言的虚无,明月映照,清澈通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此时此地,想到的是温暖的故土家园,这个故乡,不仅是落叶归根意义上的物象家园,更是守护初心的精神故土。阳明先生临终前有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常让我想起李白笔下的月光和故乡。人生如旅,缓步而行,心有所系,情有所依,百川归海之后,落叶归根之际,能臻于光明普照,无愧初心之境,方不为虚度矣! END作者简介杨虎,陕西大荔人,年从陕西省大荔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奖助办公室主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主要研究中外图书出版史、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等。代表作有《北大钝学记》《先生说》《未名湖畔好读书》《中国出版史》《行走书香间》等。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3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说穿成杨广,我觉醒系统读书就变强,打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