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潘天寿罕见精品梅花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予素怕作梅花”——并非是潘天寿(-)的谦虚,他是恳切的。历观潘氏花卉画,选用梅花题材的实不算多,偶有为之,则大多又以小品笔戏为主。尤其朱梅,具可查资料,则仅有年陈叔通上款《红梅图》一幅。 开拍国际浙江南北此次征集两幅潘天寿精品梅花题材绘画,《红梅图》是年潘氏为著名民主爱国人士陈叔通(-)而作,陈叔通曾富藏宋元明清名家梅花真迹百幅以上,斋号“百梅书屋”,是幅构图开合分明,清丽极具雅致,为潘氏目前所见唯一朱墨梅花作品。 《插了梅花便过年》一幅则作于年,为潘氏艺术风格中期之作,全幅用笔老练纵横,饱含深情,权威著录于《潘天寿全集》,充分展现传统文人于时难多坚背景下独有之清丽过年方式。 LOT潘天寿红梅图 年作纸本立轴 ×35.5cm 款识:叔通先生前辈属写朱梅,草草试笔,即请道正。一九六十年山茶开候。雷婆头峰天寿。 钤印:潘天寿印、阿寿 说明:上款叔通即陈叔通(-),名敬第。浙江杭州人。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幼承家学,对诗词故均有很深造诣,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出版:1.《潘天寿全集第四卷》第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年。 2.《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书画》第页,中国画报出版社,年。 出版物封面 《红梅图》为年潘天寿为陈叔通(-)所绘,是潘天寿目前所见唯一的朱墨梅花题材。此幅《红梅图》画作的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左右两侧生发的梅枝将画面构成椭圆形的圆环,同样构图多可见于潘天寿竹画,而梅画题材十分少见。 潘天寿《红梅图》落款:叔通先生前辈属写朱梅,草草试笔,即请道正。一九六十年山茶开候。雷婆头峰天寿。 全幅的枝干以流畅的线条勾画,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长感。整个画面并没有过多的修饰,尽管梅花枝条的形态有一定的弯曲,但并不显得拘泥,反而展现出自由生长的自然之态。整体画面强调了空间的留白,梅枝横向、纵向交织,花朵的布置较为随意,但每一朵梅花都与枝干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灵动的气韵。 潘天寿晚期的梅花画常常不只停留在“形”的描绘上,而更注重“气”的表现。在《红梅图》一幅中,梅花的姿态既有自然的生动感,又透出一种超脱的高远气质,让梅花的生命力与气韵得到最大化的呈现,以悠远、清逸取境。 早年潘天寿之弧形构图竹画,潘天寿《枯竹图》,年。 年代,潘天寿的梅花画风格已逐渐从早期的写实转向简化和抽象,他通过删繁就简的笔触和墨色层次表现梅花,而非拘泥于物象的细节。作为年代潘天寿艺术创作成熟期的作品,是幅梅花不仅承载了对梅花这一传统题材的艺术继承,也更加注重通过梅花的形象传达深刻的哲理性与象征性。这种精神性贯穿了他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梅花在他笔下象征着刚毅、坚韧与超脱,是他对人生、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的映射。 开国大典,中间为陈叔通 上款人陈叔通(-),名敬第。浙江杭州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参与中国政治事务,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的主要政治活动集中在抗战时期和民国时期,他是当时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广泛的人脉与影响力。虽然陈叔通并非艺术家,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事业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其曾富藏宋元明清名家梅花真迹百幅以上,斋号“百梅书屋”,潘天寿特别选用极为少见的朱砂绘制朱梅相赠,显见应也了解陈叔同的雅好,此幅《红梅图》亦为潘氏目前所见唯一朱墨梅花题材作品。 年全国政协晚宴 左起:杨明轩、周恩来、陈叔通 潘天寿与陈叔通早在相识20世纪30年代便已认识,二人虽然不属于同一领域,但他们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陈叔通长期以政治活动和对文化事业的支持而闻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几十年中,潘天寿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陈叔通作为政治活动家和社会名流,他对于潘天寿的艺术创作持高度评价。潘天寿为陈叔通创作了多幅作品,是幅《红梅图》即为其中之一。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艺术家们通过作品传达政治立场,政治人物则通过艺术支持文化传承。从此一层面来看,《红梅图》即是两位杰出人物精神层面的交汇点。 LOT潘天寿插了梅花便过年 年作纸本立轴 74.5×41cm 款识:插了梅花便过年。予素怕作梅花,偶然执笔,不知是何意态。汝为研弟鉴可。三十年。寿。 钤印:天寿、阿寿 出版:1.《潘天寿书画集·下》,第43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2.《国粹四大家》,第38页,商务印书馆,年。 3.《浙江四大家·三》,第页,西泠印社出版社,年。 4.《潘天寿全集·第一卷》,第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5.《潘天寿书画集·下纪念版》,第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6.《潘天寿绘画的笔墨与构图》,第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著录:《书画同源潘天寿》,第页,荣宝斋出版社,年。 部分出版物封面 《潘天寿全集·第一卷》封面及内页,第页,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潘天寿书画集·下》封面及内页,第43页,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潘天寿 光绪二十三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十二日)潘天寿出生于淅江省宁海县冠庄村。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宇大颐,号阿寿。别署懒秃、朽居士、懒道人、懒头陀、颐者,心阿兰若住持寿者、三门湾人、古竹园丁寿者。 7岁那年,即入村中私垫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又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后来至县城缑中小学念书,获得《芥子园画谱》。这为后来潘氏绘画着意在有力的笔墨线条排布定下基调。 年,潘天寿正学高等小学毕业。秋,离开家乡宁海,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到经亨颐、夏丐尊、李叔同等先生熏陶指教,学业大进。五年师范生涯课余,练字、学画、治印、做诗,成为潘天寿的家常便饭。 年,时年27岁的潘天寿拜访吴昌硕。吴昌硕勉励他“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与吴昌硕相识和吴昌硕的戒勉对潘一生的艺术道路具有转折性的影响。到上海后,他的画从野马似的任意挥洒,逐渐收敛而向深選严肃发展。 上海五年,潘天寿的花鸟作品以学吴派风格为主,山水则主要受石涛、石谿的影响。作品从粗野迅速走上纯炼、笔墨、布局、意境都完全走上正路。他的作品与传统有了明确紧密的联系,深入地向吴昌硕、石涛、八大、石谿等大师学习。 参考图:垂瀑式构图示例。 左:《秋华湿露图》,年 右:《插了梅花便过年》,年 年所作《插了梅花便过年》一幅仍可看到潘天寿所受吴昌硕之影响,但相较吴昌硕则又显得收敛。画面中的梅花枝条简洁有力,笔触粗犷而有张力。全集一处垂瀑式的构图处理亦可在同时期其他题材的花卉画中所见。相较潘氏前期的梅花枝干多采竖直垂线给人予一味干硬的姿态,是幅更着重于梅枝遒劲弯折的表现,豪放之中又有收紧的倾向,墨色的浓淡变化亦较前期丰富,表现出潘氏花鸟画中自由流畅之一面,为潘氏梅画题材中较为少见的风格倾向。 潘天寿早年梅花题材,《梅花》,年 实际此幅与潘天寿在年代的创作倾向相符,注重表现“精神”和“意境”而非单纯的物象描绘。年对于潘天寿来说,是他的一个辗转思考期。受抗日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是年国立杭州艺专已和国立北平艺专已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数次迁移,从湖南沅陵到昆明,又到滇池、贡县、四川璧山,潘天寿一直跟随艺专辗转各地。 潘天寿《插了梅花便过年》局部 年秋,潘天寿被任命教务长及代理校长,但仅半年后,潘便提出回浙江缙云探亲一年并呈报教育部,可见艺专工作开展可能并不顺遂。《插了梅花便过年》便是作于是年,从落款“插了梅花便过年。予素怕作梅花,偶然执笔,不知是何意态。汝为研弟鉴可。三十年。寿。”可见此幅虽为所赠朋友之作,但仍表露出潘氏一定无奈之情绪,原本欢庆隆重的年节也变得十分清简,仅插梅花就好。这份清冷与随兴,可能正是独有传统文人情怀的潘天寿,在面对繁闹年节时的别样酒脱心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3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写意山水四山石皴法9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