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须弥于芥子的古代工艺美术品手艺苏
核雕属于微雕技艺,雕刻取材于生活、民俗历史或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景,富有灵感的构思,加上精心的设计和浑厚的刀工,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核雕作品。同时这些核雕作品本身,又何尝不是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卷轴,换位思考,站在民俗工艺的角度,诉说那些珍贵的“华夏历史文化”。核雕的材料是果实中心的核。核果,果实类型之一。外果皮薄,中果皮多汁,内果皮木质化形成核,里面包着种子。如梅、桃、杏等。这些果子的果核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到了微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我国的古代工艺美术品素有“纳须弥于芥子”之谓。须弥,本是佛教中的须弥山海,以它为人们所居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山之外环海,四大部洲在海之四方,是广大世界。芥子指菜子。能将这么广大的世界容入一粒菜子之中,可见奇妙无比。人类对事物的记载,是从象形构画开始的,首先是在动物甲骨上刻画记事。随后人们发现山中有大量竹子可以用来刻画和书写,于是将竹子截为小段、削制成狭长竹片,不仅可以刻画,而且还能以竹校蘸墨色进行书写,这就是竹简,是战国到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同时人们也用白帛来书写,竹简和白帛合称竹帛。许慎《说文解字叙》有:“著于竹帛谓之书。”竹简上有的字体极为细微,后人称为微书。这些细小的字,就是微型雕刻的雏型。汉代以来已有人将微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追求,开创了细书和微型雕刻艺术。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汉代有师官,能于方寸间书千言。而以果核作为材料的核雕更是将“纳须弥于介子”展现到淋漓尽致。从桃核、杏核再到橄榄核,大小都不过在一寸之间,而核雕的内容仍能够包罗万象。有佛教中的弥勒、观音、罗汉、达摩;道教中的老子出关、和合二仙、福禄寿、八仙过海;古代人物中的文人雅士、红楼侍女、西厢待月、征战武将,也有十二生肖、古代钱币、祥禽瑞兽、园林庭院。核雕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核舟,核舟中,舱、篷、舟楫齐全,舟中的人大如米粒,船底的行书字数夸张的有百来之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中国工艺美术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核雕工艺是一掬晶莹剔透的浪花。原来被人们食后丢弃的果核,一经艺人的精雕细缕,则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人们玩赏的手工艺珍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pf/12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江山许你这本曾经的bl文爆款,哪里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