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亦把道来参。“掺和”的“掺”。朋友们,善信们,各位菩萨大德们,大家吉祥如意,南无阿弥陀佛!《逍遥游》有云:水积聚的量如果不是很多,那么负载舟船之时,势必也会因无力而搁浅。一杯之水相对于一粒芥子而言,就如同一条大河,而芥子就是这大河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如果将平日里饮茶用的木杯放到这杯水为量的泥洼里,那么木杯必然会如同胶滞一般,不能漂浮。庄子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閼者,而后乃今图南。俗语有云:端多大的碗,吃多少饭。我们每个人不论树立多么高大的志愿,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现实环境而定。不然空有一番雄心壮志,也只能是徒然慨叹了。庄子今注今译(上下册)(珍藏版)(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珍藏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93.5购买北海的鲲鹏鸟有飞往南冥的冲天之志,所以它就必须飞到九万余里的高天之上。而要想扶摇而上九万余里,首先得有一副好翅膀。鲲鹏鸟双翅一展,“其翼若垂天之云”。而后还要“培风”。那么什么叫做“培风”呢?风,即是指风云汇聚之气,而关键在于“培”字。这个“培”是积聚和等待的意思。一者鲲鹏鸟要积聚自己的全部精神意志和力量,做好奋力飞翔的准备;二者鲲鹏鸟要等待天时地利,等待风云汇聚能量达到最为强大的时机,然后一飞冲天,即刻图南!真正修学过道家功夫的人,就会明白庄子先生在《逍遥游》里不是宣讲远古传说,更不是肤浅的论述志向远大与否。而是有修行的密义隐秘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是团聚盘旋之意。将自身全部的精神意志乃至于气力团聚到一起。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在“培风”。精神意志气力内外团聚到极致的时候,自身就会催发“扶摇”而动。“扶”在此处有依凭云气的意思。而“摇”呢?则是动转施为的一种状态。扶摇是盘旋向下滑翔的一系列动作。“九万里”是云气运行的线路。其中需经过所谓的“十个关隘”,大致距离则有九万里。鲲鹏合体。鲲鹏情志相合发下“图南”之志,这是修道逍遥的第一步;进而团聚自身的“精神意志气力”,是为“培风”,这是修道逍遥的第二步;有了远大的志向,也做好了所有奋发向上的准备,接下来就是等待时机。这是第三步,而这一步是需要智慧的。时机也到了,力量也足够多了,鲲鹏鸟展翅一飞,之上九万里瑶天。岂不快哉?岂不乐哉?《逍遥游》是《庄子》整部著作非常核心,及其精华的一个部分。我们读懂了庄子先生的《逍遥游》,就会明白修道成事的次第和条件。最最不济也能喝点“心灵鸡汤”,快慰一下我们实在贫乏的精神世界。人这一生如果想做成点事,首要就是立志。这个不论是鲲鹏鸟要去游历南冥,还是蜩蝉亦或学鸠准备“决起而飞”。志愿不拘大小,均要有;立志为先。但所立之志一定要结合实际。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然的话,一者断无实现之可能,再者徒增它人之笑柄罢了。比如蜩蝉亦或学鸠也发愿飞往南冥。那几乎就是一个不可以实现的事情,就只能是妄想了。自知之明也是我们修道做事能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不是成功者应有的素质体现。蚍蜉撼树,勇则勇已,实为不智。远大的志向有了,既定的目标有了,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有了清醒的了知了。接下来就是一边积聚力量,一边等待时机。这就是庄子先生在《逍遥游》当中,给我们揭示的智慧。“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这是庄子先生在《逍遥游》中第三次几乎是重复的讲述“鲲鹏鸟”志欲图南,扶摇而上的事情。庄子先生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述鲲鹏鸟要飞往南冥天池呢?是庄子先生瞌睡了,又想和蝴蝶翩翩起舞去了呢?还是其中另有深义呢?且听下回分解!南无阿弥陀佛!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疾病,皆得健康。祈愿一切众生,无有贫穷,皆得富足。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烦恼,皆得菩提。祈愿一切众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学佛亦把道来参。“掺和”的“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