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远古洪荒。沧海毕,巴蜀立。风光甲于天下,人文鼎盛千古。”一篇荡气回肠的《巴蜀文化赋》,由四川当代著名辞赋家何开四写来,无疑展示着巴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书写辞赋多年,何开四与魏明伦、苍山牧云3人被《中华辞赋》杂志合称为“辞赋三大家”。但是在何开四本人看来,自己的人生之中,也历经了无数次“宽窄”的变迁和挑战。人生的“宽”在哪里?到底什么又谓之于“窄”?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意义,和人生思考,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哲学之宽窄:“纳须弥于芥子”在何开四看来,宽窄类似数学中的空筐结构,有丰富的语义和广阔的诠释空间。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宽窄是一个度量和空间概念。“宽”大于“窄”,“窄”小于“宽”。但是哲学之中的宽窄,更多思考的是两者矛盾间的美感、对比和转化。“我们的思维层次稍微高一些的话,就会发现‘宽窄’其实是矛盾体,它同时也超越了形式逻辑上的范畴,它是一种辩证的哲学。所以有些时候人们认为的‘宽’,其实也是一种‘窄’。”就像佛家所言“纳须弥于芥子”,就富于哲学的思辨。“须弥”是印度神话中至高至大的山。山而纳于米粒大小的芥子之中,“于是,再广阔的‘宽’,都可以用‘窄’来表示;再微小的‘窄’,也会容纳出无限的‘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大千世界就是这样扑朔迷离。何开四还认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讲宽窄最好的是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下这一段话。到了今天,这段话至今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深思和猜想,其本质上都是在讲一个“宽窄”的相对论问题。“这个句式,其实放在‘宽窄’之中,也是完全可行的。‘天下皆知宽之为宽,斯窄已。皆知窄之为窄,斯不窄已。’”何开四笑着,将这一极富哲理的话语娓娓道来。而且,在他看来,“宽窄”还可以作一种更高的超越。《金刚经》有大量类似的句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与之相应则是:“所谓宽窄者,即非宽窄”。这接近于钱钟书谈艺中所说的“冤亲词”,两个相反的语义构成,产生新值。我们常说的“痛快”就是一个例子。总之宽窄深意满满,有待于发现。现在“宽窄”在四川语境中成为一个热词,报刊用,企业用,市井用,各取所需。我希望此词能像“雄起”一样成为四川的一个符号,并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人生之宽窄:“宽中有窄、窄中有宽”宽窄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其实放在人生之中,也同样适用。人的一生匆匆数十载,岁月沉浮中也会历经世事。而“宽”和“窄”就像是人生中一定会历经的阶段。然而什么是“宽”、什么是“窄”?更需自己来评定。“人们都觉得,人生顺利时是‘宽’,不幸时是‘窄’。只是,宽和窄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窄处可能比宽处来的容量更大。人生起起伏伏,你自认为本来道路宽敞,但是遇到很多磨难之后,你会觉得人生路很狭窄了。但走过这处,人生就会变得更为宽阔。‘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个。宽中有窄、窄中有宽,人生本就是宽窄并行的。”生于年,何开四今年已经73岁了。在他的一生中,也无数次面临着“宽窄”的转变。少年时期,他以川南地区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正是处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宽”中。但是不想,在北大学成之后,却只在家乡泸州市的某中学中担任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满腹的雄心壮志的无从实现。“那时我的人生很‘窄’,如果我一蹶不振的话,可能一辈子都那么过了。但是我趁那个时候读了很多书,读了《史记》、《汉书》等等。我在史书中悟道一个哲理,那就是人生遇到‘窄’时,一定不要气馁,挫折之后,是更宽阔的人生道路。”人生一定有宽有窄,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步履维艰的人生。从何开四的人生经历中也可看出,当人们遇到“窄”的时候,一定是“宽”的临界点。“你遇到麻烦的时候,其中一定蕴含着超越以前的东西。我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麻烦里面蕴含着最大的机遇。如果一个人的一辈子都是‘宽’,那是不存在的的。只考虑到‘宽’,没有为‘窄’做好准备的人,一定拥有的是不真实的、失败的人生。”不断从“宽”走向“窄”,再由“窄”迈向“宽”,这是人生需反复历经的过程,也是。“人生还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当你遇到‘窄’时,其中蕴含的‘宽’一定比之前更上一个层次。所以说,不管是从哲学上、人生上,‘宽窄’都给予我们很多的思考。”何开四笑着讲到。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