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国立博物馆所藏的《黄山图册》,是石涛于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大树堂创作的,中以流泉为主题的图有很多页,这些和《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画泉各法」的各图之间有着无法忽视的联系。《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画细泉法”大东急纪念文库首先是京博本的第一图,瀑布在曲折流淌之后分为两股落入池中,与《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四十页「山口分泉法」中瀑布与岩石的画法类似。「山口分泉法」中瀑布右侧有一形似一人跪拜的巨石,又与同书三十九页「垂石隐泉法」相似,岩石遮挡了一部分瀑布,达到了「笔断气不断,形断意不断」的效果。《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山口分泉法”大东急纪念文库京博本《黄山图册》第一图,并未使用隐泉之岩的处理方法,而是描绘了锋利如刀尖般的锐利岩石线条,通过黑白对照强调瀑布的气势。但是,也不能说石涛完全忽视《芥子园画传》初集中的「垂石隐泉法」,因为在京博本第七图中仍然可以看到「垂石隐泉法」的痕迹,从流水的表现中更加可以感觉到其与《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关联。京博本第一图瀑布底端和石子的表现与《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四十二页「画细泉法」相类似。《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 “郭煕”这样看来,石涛是参考了《芥子园画传》初集中的流泉法来进行绘画创作,并将其应用到京博本《黄山图册》的绘制中的。京博本和《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关系并不止于郭熙的云头皴、树法及流泉法。《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燕子龛”大东急纪念文库在京博本第四图中可以看到,画面中的石桥上部被布满红叶的树丛所覆盖,桥侧面垂下了黝黑的藤蔓,桥下有湍急的河流。这一在石涛其他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景象,也来自于《芥子园画传》初集。《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十七至十八页摹仿各家画谱之宫纨式第六图「燕子龛」中,右下角瀑布直流而下之处画有石桥一座,周围反复用线条勾勒出岩石上的褶皱。浓墨绘成的褶皱以三角形状紧密排列,石涛只是将这些改为了藤蔓。另外,占据《芥子园画传》初集中左下边从岩间飘出的白云,被石涛取而代之描绘成桥下蜿蜒而行的溪流。对于同样性质的行云和流水,在画中石涛选择了更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后者来描绘,表现出灵活变通的技艺。另外,京博本右侧岩石形态和顶部覆盖的树丛、楼阁,与左侧飘过的白云,也都应来自于《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宫纨式第六图。《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盛丹笔临黄子久碧溪青嶂图”大东急纪念文库京博本第四图并非单纯模仿《芥子园画传》初集,而是将其中一部分扩大、变形后,自由选取了部分景致,最后构图成独具味道的画面。这个过程极为大胆,让人很难察觉到它与《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关系。在李渔的序文中写道,《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系王概遴选历代名家名作后临摹而成,而作为临摹标准的也并非全是历代名家名作的原图,其中有不少都是从以萧云从《太平山水图》为代表的明末清初版刻刊本中剽窃而来的。文章节选自《紫禁城》年7月刊《石涛和芥子园画传》,作者西上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