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宫纨式第六图中摘录了王维《燕子龛禅师》诗,写有「王摩诘燕子龛诗,雄奇苍郁,非以李咸熙之笔写之不可」的字样,可以认为是模仿自李成写绘的王维《燕子龛禅师》诗意。虽然看起来像是模仿了李成的其他作品后写就的,但实际上则是剽窃了《太平山水图》中的「五峰图」。石涛为刘石头山水图册第七图波士顿美术馆藏《太平山水图》中的「五峰图」本是长方形,题字意为画面是李成笔意描绘李白《隐静山》诗意。虽然《芥子园画传》初集将画面改为团扇形,但仍然可以从右下角的石桥细节中发现二者的关联。但是,画中并没有瀑布烟雾弥漫、桥下流水湍急的样子,而是全部以白色代替,石桥侧面的褶皱勾勒用笔均一不易被误认成藤蔓。《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画山田法」大东急纪念文库因此可以断言,石涛在京博本《黄山图册》第四图中所参考的仍然是《芥子园画传》初集,而非它的底本——《太平山水图》。萧云从《太平山水图》“灵墟山图”除此之外,美国纽约大学教授乔迅在他的知名著作《石涛》中也指出,石涛在其晚期,即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年)创作的《为刘石头山水图册》(波士顿美术馆藏)第七图中,借用了《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三十五页山石谱「画山田法」。石涛黄山图册第四图京都国立博物馆藏虽然他将画面左右颠倒了,但是整体构图和主题的类似都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若再和萧云从《太平山水图》「石人渡图」比较可知,《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三「画山田法」省略的湖上泛舟之人和下游湖畔的农家,在石涛的画中都被加入了。由此可见,石涛不仅参考了《芥子园画传》初集,而且还借鉴了《太平山水图》。这幅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其受画谱版本的影响,作为石涛作品而言略显缺乏创作性。石涛苦瓜妙谛册第三图“山居幽兴”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从石涛其他作品中也可以发现类似于京博本第四图和《芥子园画传》初集之间这种互相关联的现象。康熙四十二年,在石涛为刘石头所作的《苦瓜妙谛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第三图「山居幽兴」中,民居右侧的围墙被山体截断的画法就是石涛参考了《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二十五至二十六页摹仿各家画谱折扇式第三图「盛丹笔临黄子久碧溪青嶂图」后加以演变的结果。画面中门前的山石和水流、右侧突起的土坡,门里的房屋和松林(虽然石涛只画了一棵松树,但是形态是极为相似的)、房屋背后的岩石林立等这些石涛创作的景致也都来自于《芥子园画传》初集卷五折扇式第三图。萧云从《太平山水图》“五峰图”而《芥子园画传》初集中的这幅折扇图,同样也是剽窃自萧云从《太平山水图》「灵墟山图」(将原图改为了扇面形式)。该图以董源的笔法描绘了李白诗词中的意境。但是,和京博本不同的是,纳尔逊「山居幽兴」图究竟是参考了《芥子园画传》初集还是《太平山水图》这点还不是非常清楚。若单纯细看房屋背后的山石形状、褶皱和瀑布的话,会觉得是参考了《太平山水图》。但《太平山水图》中的围墙基本被大山遮挡,门前还有台阶,如果没有《芥子园画传》初集扇面图的话,恐怕石涛是创作不出这幅「山居幽兴」图的。萧云从《太平山水图》“石人渡图”在「山居幽兴」之后,石涛还创作了类似的作品,其中在他晚年的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年)创作的《金陵怀古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第二图中,从长长的围墙前面的山石和水流,门内的房屋和松树、背后的大山都可以隐约看出《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影子。本文摘选自《紫禁城》年7月刊《石涛和芥子园画传》原文作者:西上実、文,汪莹、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