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多吃什么 http://m.39.net/news/a_5772783.html

来源晒宝会

上世纪70年代,在江苏省高邮市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个村民拆老房子拆到一半的时候,从墙壁发现了一卷早已经被蟑螂和蛀虫啃咬得千疮百孔的古画。随后,他把这幅古画拿到了扬州的文物商店。

文物店的店员也看不出来是哪个朝代的画,看它烂成了那个样子,就给了村民几块钱收下了。其实,这个店员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他也看不懂古画,收完后就把这幅古画放到了仓库里。此后,由于“文革”的原因,也没有对这些被称之为“四旧”的古字画进行研究。

国家文物局七人鉴定组合影。左起:谢辰生、刘九庵、杨仁恺、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傅熹年。

年6月,由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专家组成的全国书画鉴定组来到南京。9月24日,扬州市文物商店拿来一幅画面灰暗、裱纸残缺的古代山水画,谢稚柳、杨仁恺、刘九庵等几位专家顿时眼睛一亮。谢稚柳随即扭头喊道:“无锡有人来吗?过来看看,赶紧回去汇报。”此前鉴定组路过无锡时,谢稚柳得知无锡本地没有一张无锡画家倪瓒的作品时,曾慨然应允帮助物色一幅。在场的无锡博物馆年轻馆员陈瑞农(现无锡博物院院长)立即向无锡报告。

倪瓒

谢稚柳、杨仁凯、刘九庵诸位先生反复鉴定甄别后,认定此作为倪云林(倪瓒,号云林,元代画家)的真迹,初步定名为《枯木竹石图》(也就是后来的《苔痕树影图》)。谢稚柳宣布后,全体在场人员拍掌叫好。大家明白,在浩如烟海、品类繁杂的古字画中,能觅到一件国宝级的珍品,太难了。

画中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枯树高大坚挺,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创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氏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

整个画面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对中国山水画来说,无论在境界上还是在技巧上,这种简单的美均超过繁复的美。通过作品确立了新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这应该是倪瓒对中国画最大的贡献。

倪瓒自题六言诗

画之左上倪瓒自题六言诗:“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诗文大致意思为:雨后山石浸润,苔痕清冽,天高云阔身处山林中只见竹影树影斑驳。听说这山里的寺庙最妙,能够包容性情狂傲之人尽情放声抒情。表现出画家天真幽淡、狷介横逸的性情。

氿应七绝诗与云泉子题五绝诗

画之右上另有二题,其一为氿应七绝诗一首:“曾记林间扣绿阴,故人留我共高吟,到来几欲寻陈迹,口叶苍苔口雨深。”另为云泉子题五绝诗一首:“挺挺口悚林,英英君子节,抱此负坚心,岁寒傲霜雪。”从以上两题来看,除以画来赞美倪瓒的人格外,也表达了对倪瓒生平的回忆,所以这二题应该是倪瓒去世后所为。

画面虽有破损,却透泄了不同凡响的气息,专家们表示,这确是一幅散于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珍宝。

在得知是真迹后,扬州起初拒绝了无锡的让售要求。几经商谈,扬州方面开出10万元的报价。以无锡市文化局当时的财力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一直关心此事的时任市长马健亲自出马,专程赶赴扬州,找到任职扬州市委的老战友商谈,最终达成一个友情价——5万元。早有准备的文化局局长杨德贤立即拿出5万元的转账支票,小心翼翼将画作捧回无锡。至此,倪云林真迹荣归故里,弥补了无锡人长久以来的缺憾。

当时这幅画上已经有了污迹和霉斑,纸张发黑,字迹也多漫漶,品相不佳。无锡博物院立即将它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高手进行重新装裱,装裱后即“定居”在无锡博物馆了。多年前,74岁的倪瓒因染病去世,葬于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多年后,他的作品离散四方,离他最近的,就是18公里外收藏在无锡博物院的《苔痕树影图》。

无锡博物院《苔痕树影图》

《苔痕树影图》回归故里,集名家、名作、名收藏、名鉴定于一身,与倪瓒对山水画的影响一样,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传奇,也为无锡留下了一段风雅的故事。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jd/1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