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会扩大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3/5897900.html
斯政

年生于成都。

现为成都画院特聘画家,四川当代油画院专职画家,四川漫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市美协理事,市委统战部蜀都画院理事,成都油画艺委会委员,禾拾画社社长。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油画学会会员,成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

白色有两种象征意义,其一是圆满状态,其二是虚无状态;

实而虚,静而空,像是待悟者与悟者之间的对话;

自由细腻,超越尘世,仿佛进入一种安然的第三空间,

呈现出一种静定、沉静之美。

观赏斯政的作品,给予我这样的感受。

“跟艺术家约展时,正逢艺术家在喇叭河写生,当天下了山里第一场初雪,细雪飞飞,山里的夜凭添了出尘的清净之感。当我看到展览的作品时,画面中的留白给了我同样的感触,對,就是那样的意境,很快就确定下来,用白色季节作为展览的主题。”

——策展人黄诗益

年新年伊始,成都太古里举办了一场名为“白色季节”的展览,一幅幅作品中让人仿佛亲临了那场初雪,走近了一种无主题、无情绪的第三空间,也许就是白色季节。

东洋艺术为诗,西洋艺术为剧。正如,西画重客观,国画重主观;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式;西方表达直接,东方表达含蓄。中西绘画语言的转化,是斯政作品的特点之一,虽是油画却有着浓厚的东方意蕴,“保有绘画性,却收敛技巧的痕迹”,是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技”相互融通,对空间的追求,这来源于他禅宗、东方哲学、日本文化的痴迷。画面中的东方元素,既实又虚,既静又空,“笔尖上具眼,流出威音那边,鸟鹊花卉,看者莫作眼见。”仿佛用西画道出了东方禅画的意味。

作品《枯槁》《静寂》《简素》用油画来表现日式枯山水,叠放有致的石组、树木、苔藓、流动的沙石,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与彼物的交相调谐,枯木与苔藓,树木与裸石,植物的“软”与褐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显其呼应,构建出禅宗中的辽阔世界。

“他的作品往往在某一个时空中转译为冗长而舒缓的步调。”这是德国诗人里尔克评价丹麦画家哈默修伊的作品,观赏斯政的作品,灰白调,流畅的线条,渗透出的静谧与美好,带给人以相似的感受。去情绪的单纯风格,将色调降到最低,仿佛进入一种不忍打扰的静谧空间,画面中的屏风、白马、仕女,将画中的世界与真实分隔,细腻的笔法,微弱的光线,平面的构图,让人在画面前停止下来,沉静的思考。

作品《芥子须弥》《点灯寻影》《沂水卷云》《山色溪声》沉静的画面,犹如时光的栖息者,很具体的事物,仿佛一个虚拟的场景,看似有意义又无意义。“我在创作中,元素的选择是我的其次考量。为了作品去主题性和去叙事性,让观众更多产生对我设计画面空间中的抽象感受,我的创作方式是利用几何图形布置,然后填入对应的元素。”

关乎于艺术,关乎于理想,画画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能否夯实基础,能否坚持,是老师沈道鸿先生对斯政的再三嘱咐。十八年前,斯政家庭发生变故,不稳定的生活,让他迷茫,浅尝了一段苦涩的时光,在著名画家沈道鸿的帮助下,他与艺术结缘,开始学习画画,在斯政早期的作品中,灰涩的画面,掩藏的情绪,寻觅的惘然,少年忧郁呼之欲出。随后,他开始旅行,站在华盛顿的繁华夜景之上,在邦德街角的咖啡馆看人来人往,在温德米尔湖的村长感受阳光,在世界各大名画面前疯狂的吸收着养分......感受跨地域、跨文化、跨时间给他带来的视野宽度。

生活

疫情期间,成都的阳光却异常的好,大家都宅在家里,寸步难行,不知道他从哪里找来的那么纯正的朱砂红做背景,晒出了一只自己养的蝈蝈儿,都说清宫宫女喜爱蝈蝈儿,梨园名伶、文人墨客喜欢怀揣葫芦冬日听虫声,京剧花脸金少山、画家齐白石、王雪涛,常以蝈蝈儿为题作画,而今,这个80后的大男孩却常常待在仁厚街的老式红砖楼里,体会着乾隆皇帝在西山“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的喜悦心情。现在,具有这样生活趣味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当代年轻人,可斯政却乐此不疲的寻找着生活中的小趣味

人们常说,仁厚街是成都人民长久的记忆,有往年文艺青年热衷的卡夫卡小书店,有南牖旧书铺,还有说起口水都在翻的百家肥肠粉,尽管这样的小店都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步消失了,但留下的独有记忆,让这条街巷在来往间依旧保留着有自己的味道。斯政的工作室就在这里,老红砖楼里,楼道间各类生活用具,浓浓的市井气息,房间里,老式家居和新式陈设重叠,除了各种画材,一只带有领结的阿比西尼亚猫,机敏、温顺,鹦鹉,自由游动的鱼,神斗士摆件,塑胶动物摆件,多肉植物,整套的连环画、漫画......是房间的成员,斯政只是其中一员,他们相互打着交道,汲取养分。每天早上,斯政来到工作室后,在窗边站会儿,看着窗外的红砖墙,理清一天的思绪,泡壶茶,逐一为植物浇水,然后听着音乐画画,抱着猫画画,优哉游哉。

前段时间,他开始喜欢画水墨,但又不知道画什么,就出去写生,背着画夹,找一个角落就坐下画起来,他画庙宇的屋檐,画河滩的流水,画门口的石狮,画园林,画小景,文殊院,青羊宫.....“随处皆景“,时时处处记录各种生命状态,写生本身就是调动自己情绪和与环境交流很好的方式,与生活的交流,各种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是他水墨画的主题,也是他的生活,发现美,记录美,可想而知,斯政也是一个生活家。

借周作人先生的一段话:“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时光缓缓流淌,他细心作画,做个时光中栖息,被生活所滋养,这就是斯政所追求的生活美学吧。

美学推荐

推荐一:夏目漱石言语朴素动情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推荐二:"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Debussy,年8月22日-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推荐三:

梁漱溟的文字让我思考

梁漱溟(年10月18日-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合作或入群:

1.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