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文中的大头菜是在昆明呈贡遇见的,一直以为大头菜不是正名,后面才发现他在植物志上就叫大头菜,是芥菜的一个变种,以根膨大为特点。

大头菜在贵州会用盐等腌制后出现在菜市场,我们会买来切成小碎丁。

然后和折耳根等一起做蘸水,烧烤,烙烤,炸洋芋煮酸辣粉等,加上一点大头菜,感觉更好吃。

很多年没有看见大头菜了,喜欢它加在蘸水里面,脆脆的口感。

昆明这边种大头菜的农户说,大头菜的叶子可以晒干后做腌菜,大头菜的根切片蘸卤腐酱食用。

昆明这边的卤腐酱,有一些豆腐干烧洋芋的摊摊上,味道蛮不错的,不过大头菜要不要加工一下再吃,倒是没听清。

我们来看文献和植物志中与大头菜相关的知识。

植物志上的芥菜

芥菜(Brassicajuncea)来自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俗名刈菜、紫夜雪里蕻、盖菜、凤尾菜、排菜、苦芥、大叶芥菜、皱叶芥菜、多裂叶芥、油芥菜、雪里蕻。

01芥菜(原变种)

一年生草本,带粉霜,有辣味;全国各地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亚洲。

叶盐腌供食用;种子及全草供药用,能化痰平喘,消肿止痛;

种子磨粉称芥末,为调味料;榨出的油称芥子油;本种为优良的蜜源植物。

以下仅就我国最广泛栽培的7个变种加以描述。

02雪里蕻(通称)

又叫雪里红、雪菜(江苏)

基生叶倒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不裂或稍有缺刻,有不整齐锯齿或重锯齿,上部及顶部茎生叶小,长圆形,全缘,皱缩。

我国南北各省栽培,盐腌作蔬菜食用。

03榨菜(通称)

又叫菱角菜、羊角儿菜

下部叶的叶柄基部肉质,膨大,形成高低不平的拳状;

四川省各县栽培,尤以涪陵栽培最多;云南也有栽培。榨菜的品种很多,因其形态不同各有名称。

盐腌加工制造后供食用。

04大头菜(云南通称)

根用芥,块根肉质,粗大,坚实,长圆球形。

顶部不缩小,外皮及根肉均为黄棕色,下面生多数须根;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长圆状卵形,长20-30厘米,有粗齿,稍具粉霜。

内蒙古、江苏、云南等省区栽培。块根酱渍供食用;又可作饲料。

05油芥菜

高油菜,基生叶长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重锯齿或缺刻。

种子可榨油,供食用;磨粉可作调味品,又可入药。

06多裂叶芥

又叫银丝菜,金丝菜,千筋菜。

全部叶多裂,分裂成多数线形或丝状裂片。上海、广州一带栽培。作蔬菜炒食,稍具辛辣味。

文献中的根用芥菜

根用芥菜是芥菜的一个变种,又称根芥菜、大头菜、芥辣、辣菜、芥菜头、芥菜疙瘩。

以其肥大的肉质根为食用产品,根用芥菜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

具有开胃、顺气、明目、利水、抗菌消炎等功效。

由于其芥辣味浓,大都用作腌渍加工,即经盐渍、离心脱水、酱油浸泡,辅以部分香料制成色泽呈棕褐色、酱香浓郁、脆嫩鲜甜的酱菜制品。

大头菜是由起源于小亚细亚和伊朗的黑芥,与地中海沿岸起源的芸薹,杂交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在中国演化而来。

根用芥菜是在明代培育而成的,明代王世懋的《学圃杂蔬》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介绍。

根用芥菜在全国多有栽培,“大头菜”一名多用于南方地区,而“芥菜疙瘩”则多用于北方地区。

大头菜植株叶片簇生,有如冲天的长势,俗称这种大头菜为“冲菜”。

根用芥菜自古以来多用于盐渍加工,具体加工方法各地不一,因而不少地方都形成了一些当地特有的名产品。

如北京六必居的“酱疙瘩”、四川的“大头菜”、云南的“玫瑰大头菜”等。

腌制后的大头菜质地紧密、水分少、膳食纤维多,且有强烈的芥辣味和苦味。

结尾

不管是榨菜还是大头菜,都是芥菜的变种,倒是都可以统一称作芥菜。

看完植物志上的描述,我感觉我遇见的这个芥菜,更像“榨菜”,而不是很像“大头菜”。

希望有小伙伴进一步补充,鉴别分享。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8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