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中国学生应该如何学素描研究风格是学
程少为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01215/8498655.html 来源中国美术 靳尚谊看手机的女孩 不要研究什么风格,更不能把每个国家的风格作为很重要的东西来研究,这样研究就错了,你研究不到点上去了,你就学不到东西,因为风格都是个人的东西,是你个人的表达方式,但是绘画基本规律都是一样的,风格只体现差别,而基本规律是体现水平的,风格是你自己的事,每一种风格都是平等的,每一种风格都有好的作品和不要的作品,都有一流画家和三流画家,我们不是研究三流画家,我们研究是一流画家,而且要研究一流画家的一流作品,风格是没有差别的,没有好坏之分的,风格不能学别人的,学别人的你就没有个性了,也谈不上创造了,有意义的东西就是基础。——央美院长靳尚谊——年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靳尚谊素描讲座靳尚谊,年生,河南焦作人。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写生张立辰先生肖像 张立辰先生 我素描的三个阶段——靳尚谊 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对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包括素描教学的发展比较了解。 年我入学时,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称北京艺专)由徐悲鸿先生任院长。当时的素描就是徐悲鸿从西方引进的,并经过其加入中国文化的理解,经过转化后,再来教学生。徐先生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对素描的见解,比如“宁方勿圆”“宁脏勿洁”等等。这涉及艺术的格调问题,即在造型上,若为方形,格调就高,品位也高;若为圆形,则品位就低,就俗气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本科阶段的素描学习中,我的老师也是这样教我的。当时素描创作的方法是“分面法”,即无论对于人还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都要用一个一个的面塑造出来,这样层次分明,形就具体、生动了。这是徐悲鸿时期造型艺术的重要方法,也是我第一阶段的素描教育。 张立辰肖像/07 后来我上了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班,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解构。这是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 马克西莫夫解释说,“解构”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置梁柱,然后再添砖加瓦,它是一个物体的基本构造。但我对“解构”这种语言具体到画面上何为好、何为不好,还是不清楚。 后来他给我改画,我记得是改一张男人体,他这里改改、那里画画,把原先我用分面法画出来的东西都连起来了,包括骨骼、肌肉等都连起来、具体化了,这样画面一下子出现了很大变化。 我本科时期学了很长时间素描,自觉画得还不错,也挺生动,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画面比较散。虽然有时候也结实,但那种结实像石头,而不像人体骨骼、肌肉的结实。 当马克西莫夫将这些面连起来的时侯,我惊讶地发现“散”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是,我以前画素描,常常拿一根棍来测量对象的水平线、垂直线,看这条线是如何倾斜的,进而确定构图。 靳尚谊临荷尔拜因 所以我的画有时候看起来挺准,有时候就不行。比如画一幅人的头像,眼睛、鼻子时高时低,无法准确。但用“解构”的方法就可以非常准确地确定人体器官的各个位置,因为它是从解剖的角度去研究人和中线,根据人体的中线、对称性,以及可动和不可动关节等,准确地画出器官的不同位置。通过“解构”来研究对象,我的素描画就准了。 其实,我毕业后在版画系教了5年素描,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画,这才慢慢地把“解构”问题解决了。这是我素描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我出国看到了很多经典的油画原作。第一次到德国,第二次到美国,看到他们博物馆内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油画作品后,我深感自己的油画水平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画面的丰厚性、层次感上,还是造型、色彩上,我的画都远远不及。什么原因呢?我研究了很久,就是体积感不够强。 回国后我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日常创作中,周围的老师、同学都觉得我的画变了,但具体怎么变的都琢磨不清,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后来我画了《塔吉克新娘》等一系列作品。这是我素描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我由不太全面的理解到比较全面的理解素描,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由理解了、基本做出来了,再到在油画里实现,又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已年过半百,才勉强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我的素描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 靳尚谊油画作品欣赏 ▲靳尚谊《画廊经纪人》90x60cm布面油画 ▲靳尚谊《侧面像》65x45cm布面油画 ▲靳尚谊《舞》x60cm布面油画 ▲靳尚谊《贵妃醉酒》x75cm布面油画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7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军事理论全书重点
- 下一篇文章: 周末活动汇总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