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牛以及和牛有关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岳飞传》中的牛皋,《水浒传》中的牛二,歌曲《王二小放牛》中的放牛郎,以及外国小说《牛牤》中的牛牤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鲜明个性。那么,牛年就要来了,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一下当代著名画家王莹先生笔下的的牛儿形象吧!

王莹《牛年吉祥》

《传统中国画笔墨在现实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和重构》

文/王莹

从笔墨中感悟中国画精神

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的一个大概念,被一代又一代的画人所演绎和驾驭。或优或劣、或强悍或柔弱,目的都是在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情愫,是一种在纸面上躲不开的承载精神意向的必要方式。

王莹《春又来》

中国人物画在完成了它独立审美品质以后,一极是“道家精神”的“出世"观,显示了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另一极是“儒家精神”的“入世”观,谓之“成教化?助人伦",着意宣理弘道、劝诫从善。自古以来,中国人物画的这两种价值取向塑造了一个中国画艺术的独立的辩证精神和品格。从人物画的现实性审美上来看,它具有一种昭示人生义理、弘扬社会理想、培养社会人格的力量。以“传神”为造型之本的中国画确立了另一重要审美意义,正因其独特的法度,成为检验画者入道功力的深浅,“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等,皆为操持毛笔者的终极追求。从顾恺之到吴道子成为中国画验证了线条的力量的尺度,李公麟的“始扫运粉黛,淡黑轻毫、高雅超谊”又让中国画的线条得以理性的升华,为后世表树为典范。书法如画更多成就了水墨写意人物画,书画都是以笔墨为本,求骨气、求格韵、写字当头,书法入画亦是为纯正和升华笔墨的一个重要标杆。

王莹《漫道西行远》

王莹《牛图腾》

孟子云:“以道观之、物以贵贱。”在中国画确立了它的审美取向以后,或简或繁、或俗或雅都可用其特有的精神法则得以判断。笔墨从原来的物性材质通过精神介入已得以高度的升华。画者通过笔墨来传情,笔墨通过形色来达意。

王莹《犟牛图》

王莹《初生牛犊图》

从写生中感知笔墨的表现力

水墨人物画写生既然是对着模特完成,画中之形,自然要以模特的感受开始,当毛笔调墨落纸的一瞬间,其实已经与模特身上的所谓真实已经没有了关系。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一个画者在通过笔墨和宣纸的真正较量,自然形的模特已被笔墨分解成了干湿浓淡,长线、顿点的笔墨组合。画品的高低在这一系列的皴、擦、点、染中得以显现。

王莹《望》

今天被画的对象可能是一个穿着笔直西装的男子,明天被画的又是一个穿着貂皮大衣的中年女性:今天是一个烫着钢丝头身穿牛仔裤的摩登女子,明天可能会是一个穿着厚棉裤的老农。当面对不同质感的自然形态,让画者已经很难从传统的“十八描”和“文人画”的高士、仕女画中的小笔墨小情趣中得到直接入手的技法支持。那么这个时候笔墨的表现力已经成了画者最大的考验。严格说来,自然界的任何形质都逃脱不掉对比关系和寄蕴其中的“道",以及它的相反相生的辨证过程。毛笔的全部功能能否被画者全部利用,取决于经验、灵气和素养。把质感和想象捆在一起,此前你从未碰到过的东西都可以变得随意灵动,不可能的变得可能,无序的变成有序,这一切最终都会落实于笔墨的表现力。

王莹《牛年祥瑞图》

如果写生作为一项人物画创作训练的前奏的话,更像是一场,军事战斗的实战演习,面对的一切突如其来的战况都要你应付自如,遇河趟河、遇山翻山,为真正的战斗摸清火力点,扫平战术盲点。笔墨的重要价值是笔墨要把自然中的真实形态意象为画面中的“真”。它是需要通过画者的主观感受的加入,对描绘对象进行夸张、提炼,使之达到艺术的升华。

王莹《辛丑吉祥》

从创作中重构笔墨关系

创作作为艺术语言的重要承载形式,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是画者全部修养和积累的显现。好似一个戏剧演员上台前的多种基本功的训练,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是其背后多年苦练的结果。纵观古今名家大师的传世巨作无一不是独具匠心苦心经营的结果。

王莹《神牛一》

人物画创作在面对现实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如果还停止于芥子园画谱中的人物鞍马笔法和造型的临摹,那么在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服饰差异和职业差异,你将如何有深度的表达,画家常常强调的所谓“艺术感受"又将通过哪种精确的语言方式去表现?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传神”之道,正是通过笔墨的这一载体得以高度的呈现。我这里所强调的“重构笔墨”完全是让画者用直接朴素的心态通过艺术化的眼光重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