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读丨芥子可纳须弥记鸠摩罗什舍利
一草堂寺沿革 草堂寺创立于十六国姚秦时期,今址东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圭峰、紫阁、大顶诸峰,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史载后秦国主姚兴于弘始三年(公元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译经,其道场内有堂以草苫顶,以故得名。罗什以首次完整译出大乘般若经典著称,隋代吉藏法师据其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创立了三论宗,草堂寺也因而被奉为该宗祖庭。 据传鸠摩罗什于弘始十五年(公元年)于逍遥园(逍遥园是十六国时刘汉、苻秦、姚秦的御苑,以其莲池闻名。《水经注》“渭水条”有记,其地在渭水之南、汉长安城北墙外的河滩地上。《资治通鉴》卷一一八记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年)八月“泓屯逍遥园,镇恶溯渭而上……大破姚丕于渭桥,泓引兵救之,为丕败卒所蹂践,不战而溃,姚湛等皆死,泓单马还宫,镇恶入自平朔门”,胡三省注指出平朔门即汉时正对渭桥之横门,王镇恶先败姚丕于渭桥,再败姚泓于逍遥园,最后自此门入长安,可见园在桥与门间。鸠摩罗什曾在园内译经,事载僧叡为《大品经》所作序——“鸠摩罗什……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于京师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至唐宋间,世人已将其与草堂寺混为一谈,如《长安志》卷十五“鄠县”篇内有“逍遥栖禅寺”条,称该寺“在县东南三十里,后秦弘始三年置”,即是宋敏求倒置本末,将栖禅寺、草堂寺与逍遥园视为一处,臆出此说。其后骆天骧因循其说,《类编长安志》卷五“寺观·草堂寺”条称寺“在御宿川圭峰下,本姚兴草堂寺逍遥园,鸠摩罗什译经是园,什死,焚之,其舌不坏,塔今存焉。其徒僧肇著《肇论》。唐圭峰禅师于此著《禅源诸诠》。”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七“古迹”中亦称:“栖禅寺,《一统志》在鄠县东南四十里圭峰下,即姚秦逍遥园遗址”。历代讹传,直至二十世纪草堂寺仍悬“逍遥园”之匾,而罔顾两者相去近百里之事实。)示寂荼毗,薪尽后唯舌不烬,僧徒收其舍利以志纪念,但并无立塔的记载([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苏錬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年:页:“什临终力疾,与众僧告别曰:‘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异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若所传无谬,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以晋义熙中卒于长安,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化,唯舌不变。后有外国沙门来曰:‘罗什所谙,十不出一’。”),逍遥园本身也随姚秦之败亡而逐渐湮灭。(如唐太宗李世民《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称:“秦朝朗现圣人晨,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至于草堂寺,同样经历了几度兴废,现存者早非鸠摩罗什驻锡之地(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八记古草堂寺:“弘始三年……(鸠摩罗)什到雍,先是长安自前汉废,到苻秦,其间三百三十一载,旷绝朝市,民数荒芜,虽数伽蓝,归信甚寡,三千僧德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苫,即于其内及逍遥园二处翻译……魏末周初,衢街稍整,大寺因尔成四伽蓝,草堂本名即为一寺,草堂东常住寺,南京兆王寺,京兆后改安定国寺,安定国西为大乘寺……安定左天街东畔八隅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可见寺在北朝长安城中,而非终南山下。),而是宋敏求《长安志》中记录的“栖禅寺”(韩保全.西安的名寺古刹.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年)。该寺同样以译场闻名,北周者那掘多及唐代飞锡、澄观、宗密等名僧均曾于此弘法,后因唐武宗灭佛而废毁,昭宗乾宁三年(公元年)敕令重建([宋]释志磬.佛祖统纪·卷四二,引自《大正藏》四十九.CBETA全文检索:白癜风偏方中科爱心救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2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粒芥子纳须弥三千,核雕史上著名摆件赏析
- 下一篇文章: 干货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