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回禅修:佛家文化中相似证非定境!第六意识清净一面,不可执着大家好,我是李渊回。我们这一期的“渊回禅修”啊,解答一下某位师兄提出来的问题。有这么一种境界,它并不是真正入定。大家一定要警惕!如果是误以为这种境界入定的境界的话,这个是比较危险的。打一个比喻,如果说四禅八定是一条坦途大道的话。这些边边角角的看似禅定,看似定,静的境界,不过是这个坦途大道,旁边的岔路小路。一旦执着于这些所谓的假的境界,就像是误入歧途,走入了旁边的小路。耽误时间,浪费精力不说,它是永远到达不了终点的。为了尊重这位师兄的问题,渊回先把师兄的原话给大家叙述一下,这位师兄说:我功夫不够,刚刚体验了一下,不知是不是入定。我刚在沙发上坐了一下,有点类似困意,就闭上眼睛,好像睡着了,但我清楚不是睡觉,听外面声音也知道,别人说话也能听见,头也没垂下来,但是身体却动不了,似乎没有了,等过一会儿醒来,肩膀痛的要命,好像刚刚背了重物卸下来那种感觉。时间大概也就10分钟不到。有谁有入定体验?请道友慈悲指点!

李渊回在正式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啊,渊回要先提一下,在与其他人交流问题的时候,大家尽量不要给别人戴高帽子。否则真修行别人就不敢回答了,或者是招引来一些贪图虚名的人来交流。比如这位师兄说完问题之后说了,有谁有入定的经验?这句谁有注定的经验,就是在给别人戴高帽子了。因为在佛家的思想文化里面,这个相关修行的境界是不能随便宣说的。一些真实修证的人,看到这个高帽子,他可能过于谦虚,不愿意给自己带上,他就不愿意回答了。反而是有一些人看到这个高帽子,喜欢戴,就争着抢着回答。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建议大家在问问题时候不要给别人戴高帽子。平平实实的交流提问便是。当然渊回是后者,渊回也没有开悟,也没有得定。只不过是看的书有点多,恰恰知道这个问题要如何处理。所以就厚着脸皮,给这位师兄贡献一点儿相关经验罢了!在生活中间,忽然感受到空灵。好像忘记了,我忘记了身体。但是呢,又明明知道自己在。过了一会儿,仿佛又大梦初醒,自己的思想精神又恢复到了平常。这种并不是定境,不过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也就是分别意识相对来说清净了一点,看到了一些空灵。用佛家思想文化里面专用的名词解释这种现象就是“相似证”。好像自己已经证得了禅定,似是而非的一种现象境界。当然也谈不上境界了,只不过是比普通人比平时散乱心,充满的时候妄想,充满的时候相对来说安静了一点。如果大家执着于这个境界,就是非常有问题了。执着于第六意识的这个清净面,就是在执着这个法尘的境界。就像佛家楞严经里面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用南怀瑾老师的话来讲,这个就是第六意识的第二个投影。在佛家文化唯识学上来讲是比量,也就是和人妄念纷飞的状态,相对来说清净了一点,这个是比较而来的。这个第六意识显现出妄念纷飞,还是在第六意识当中。想先出清净的一面,它还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所以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辨别。有关唯实学的一些概念,比较严重,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们以后碰到了再做详细的解释和分享。对于这位师兄提到的,通灵过后,如释重负,肩膀疼痛。这可能是身体,本来有的问题。自己是想安静了一点儿,身体的这些问题毛病都通通出来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肩膀痛。有些人可能是感觉到小手臂里面会堵得慌,或者是脊柱里面堵得慌。有些人可能感觉胸里面像开关一样,关掉了,憋住气了,这种情况都会有。重要的关键在于不执着于这个东西,这个不是定境,它只不过是人分别心第六意识的一个清净面而已。你真正念佛念到佛号,自然而然的佛号念不起来了。或者是观察呼吸,不是刻意控制的瞬间呼吸停止了……这种类似的情况才有一点意思。平时的普通情况,一定要分别好那个第六意识在那里转圈圈。了解佛家文化里面的唯实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第六意识就是分别意识。它能分别出种种的烦恼,当然也能分别出一个所谓清净空灵的境界。这也是佛家文化里面常说的,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的原因。不要以为,仅仅有一个空的概念,才是执着于空。这个第六意识显现出来的空灵也是执着于空。后者的情况,更加不容易被辨别出来。好像说的内容有点多,我们这期“渊回禅修”的内容就先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来,我们一块儿来交流分享。另外。大家有其他问题可以直接接搜索“渊回禅修”,或者“渊回修行”,来查阅其他相关的内容。目前已经分享出去的资料包括渊回禅修和渊回修行的内容,对于大多数人基本是够用了。缺的就是像这位师兄提出来的这些细节性的问题,大家碰到了渊回都会补充。好了,其他话就不说多了。大家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推荐,让这个有限的内容发挥无限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您的点赞支持也会增加渊回内容的更新频率,之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1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