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盛世华章,迎接新的崛起

——庆祝《诗歌前线》发刊期

文/苏格拉底

在《诗歌前线》发刊期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统计:4年3个月21天,期,共发表诗歌4,余首。在百期纪念时,我们发表了一篇很高调的纪念文章。但在期这个时间节点上,再写一篇纪念文章,反倒让人生出重重疑虑:我们编发《诗歌前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4,多首诗歌是否让人满意?诗歌如何书写一个伟大的时代?

汉语新诗发轫于20世纪初叶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这项革故鼎新的诗学创举,产生于中国社会的至暗时刻,是在汉语诗歌古典辉煌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更新,它不仅成就了汉语诗歌数千年历史的大变革,而且开启了中国新文学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新篇章。这同时说明汉语新诗从其草创,就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紧密关联。“五四”运动本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但很快发展为对旧文化的批判。“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把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这是中国的“病根”,并对其进行坚决讨伐和全盘否定。而汉语诗歌的革命走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早在19世纪末,黄遵宪就对旧有的诗歌秩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主张“我手写我口”。梁启超更是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主张。

在汉语新诗的先行者心目中,诗歌的变革与国运的兴衰是密切关联的,诗歌革命的理想诞生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之中。无论是“五四”诗歌狂飙突进的自由精神,还是抗战时期“从芦笛到号角”的作用,还是建国初期对新时代的讴歌,抑或是新时期崛起的诗群深深的忧患意识,汉语新诗都坚持不懈的表达、传承、演进着诗歌与时代、与土地、与人民的紧密关系,每一首诗歌都来源于时代现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可以这么说,纵览汉语诗歌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土地、人民是诗歌的一部分,而诗歌也是时代、土地、人民的一部分。

在汉语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有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艾青、田间、贺敬之、李季、阮章竞、郭小川……,还有徐志摩、戴望舒、冯雪峰、卞之琳、冯至、穆旦……;不仅有创造社、“左联”,还有新月派、湖畔派、象征派;不仅有“战斗的鼓点”,还有西南联大和“九叶诗群”弥足珍贵的坚守;不仅有对西方诗歌的学习借鉴,还有对中国古典诗歌伟大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不仅有对社会情感、意志的表达,也有对个体日常情感和经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zp/1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