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www.xxzywj.com/m/

“纳须弥于芥子”,是佛陀讲法的时候用的一个比喻,很多人以为这是为了说明佛菩萨的神通广大,但其实,这句话有着更加深奥的法义。

须弥,就是指须弥山。古印度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四周有四大洲,分别称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和北俱卢洲。《西游记》中,孙悟空出生的花果山就是在东胜神洲,后来他为了学本身,到处求仙访道,后来飘洋过海来到南瞻部洲,才拜了菩提祖师为师傅。

古印度人认为他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南瞻部洲,而须弥山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山。

“纳须弥于芥子”这句话出自《维摩诘经》,经文中,维摩诘对舍利弗道:“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维摩诘对舍利弗说:“舍利弗啊,佛菩萨们有一个解脱法门,叫做不可思议。怎么样的不可思议呢?如果一个菩萨能够安住在这个解脱境界,可以把那么高的须弥山放到一个芥子当中,而须弥山还是那么高,它依旧和原来一样没有任何变化。”——这里的须弥山王就是指须弥山,因为它是最高的山,所以称为山王。“芥子”就是一种草籽。

维摩诘,是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一位居士,他修行很深,“维摩诘”是梵文“vimalakīrti”的音译,而“vimalakīrti”意译的意思就是“无垢称",“mala”是“污垢”的意思,加个“vi”表示否定,“vimala”就是“无垢”;“kīrti”是称誉、名誉、名声、名望的意思,所以组合起来,玄奘法师就是翻译成“无垢称"的。而鸠摩罗什则是按照音译,翻译成“维摩诘”。

《维摩诘经》全名《维摩诘所说经》,主要是维摩诘为别人讲法,当然,我们说,所有的经都是佛说,或者虽然是其他人所说,但是经过了佛陀的印可,《维摩诘所说经》也是得到了佛的印可的,所以能够称为“经”。

舍利弗则是佛陀的一位重要弟子。在《心经》中,玄奘翻译为舍利子,是同一个人。

那么“纳须弥于芥子”除了说明菩萨的神通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法义呢?其实就是表达了佛法的根本要义之一——空性。

整个佛法的修行其实就是证空性、见真实的过程。《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为孙悟空起名“悟空”,就是证悟空性的意思。佛教认为,我们这个凡夫误以为的真实世界其实不过是梦幻泡影,是“境界自心现”,只不过是我们的错觉而已。所以“纳须弥于芥子”当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高高的须弥山也好、小小的草籽也好,它们根本都不存在,把一个如梦如幻的须弥山放到一个如梦如幻的草籽当中,对凡夫来讲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对一个已经见道的登地菩萨来讲,这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以凡夫的思维,可能还是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空间、大小是实有的,但是在佛教的思想中,时间、空间都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都是错觉,是不存在的。

《维摩诘经》后面还用了其他比喻,比如“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等等,这些都是在空间上说这个世界是虚幻的。

而随后的经文:“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延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是说菩萨可以把7天延长为一劫,把一劫缩短为7天——天地的一成一败称为一劫,是及其漫长的时间——这就是说,时间也是虚幻的,不过是我们的错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