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经常行善积德的家庭,一定会为自己以及后代留下余庆福泽;而一个常常作恶、常行恶事的人,则必然会为家庭后代埋下祸根。

在传统文化中,福泽对人们意义非凡。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福报大小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层次。为了使得人们拥有更加安定舒适的身心生活,古代先贤们都在极力劝导我们,要懂得积善行德的道理,要多做善事多存善念,如此我们才能够获得更为美好的人生。

在众多行善方式中,布施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因此很多人在行善时,都会选择用布施的手段。但是当一个人持续行善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行善做好事,但我们却可以明显感受到,有些人获得的福报更多,而有些人所获得则很少,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地藏菩萨就曾问过释迦牟尼,为什么同样是做布施,而众生所感得的果.报福德却有轻有重?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回答的:布施时的心念和态度十分重要。

如果是有权有势的大官人、大财主,甚至是国王宰相、一郡之主这样的人,当他们在遇到地位卑贱、身份低微之人时,也应该放下心中的傲慢之心,以平等无分别的慈悲心对待他们,真诚布施。

心态很重要

真正的大布施之人,他在面对众生时一定是自然流露悲悯之感。他的心一定是谦卑谦逊的,而不是傲慢分别的;他一定是面带善意的,而不是冰冷不屑的;他一定是语言柔软的,而不是刻板生硬的。当一个人在做布施时,可以如此身柔软、心柔软、语言柔软时,所能收获的福德自然会非常大。

《大丈夫论》中提到:“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如果以慈悲无我利他之人来做布施帮助他人,那么所可以获得的果报以及功德会有如大地一般广阔。但如果以自私自利之心,哪怕你捐出了全部,所能获得的果报也有如菜籽般微小。

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明白,当一个人在行善时,所获得的善报大小与其布施物品的多少无关,而是与其内心的心念有关。心量越大,福德越大,发心越大,果报就越殊胜。

一个故事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