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曾这样评价丰子恺的作品:“丰的文和画就像一首首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滋味。”他写作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深奥或者实用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下,荡漾开来,就有了一种别致的风韵。对于生活,他倡导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态度。人生也有冬夏,或言少壮如冬,老如夏。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在于“渐”。一个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造物的欺瞒,是使人流连于每日每时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而“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其微小的方法掩蔽变迁的痕迹,造成恒久不变的假象。然人类中只有极少数者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收缩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于有限。故佛家有云,“芥子纳须弥,一树一菩提。”

笔者小时候也有过《大账簿》中的疑惑,手中落下一片树叶,随风轻轻一吹,飘到流淌的河中,一瞬间没了踪影。心中不免怅然若失,既疑惑又悲伤。疑惑的是树叶未来飘零辗转的命运该何去何从,悲哀的是明明前一秒还躺在手心的那一片绿色此生可能再无交集。笔者的疑惑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被遗忘殆尽,而作者的疑惑却与日俱增,始终不得解除。终于有一天,对这万物轮回有了顿悟,于是下笔写道:“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一切物类的因果。自原子之细以至天体之巨,自微虫的行动以致混沌的大劫,无不记载其来由,经过和结果。”就好像《红楼梦》里离恨天之上的太虚幻境,对不同人的命运有了定数。只不过这本更大,更全,囊括了宇宙万物,与其前世因果,轮回转世。于是得以了然万物来去皆是定数,无谓喜与悲。至此,作者和笔者多年的悲伤与疑虑,都可瞬息消散了。

丰子恺曾言,孩子们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作者笔下的瞻瞻和阿宝,极富童真与情趣,他们可以因为一碗散落的花生米哭晕两分钟,可以把寺庙的泥人奉为至宝,可以给凳子穿了袜子而喊着:“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丰子恺一直认为,相较于大人们,孩子的世界是更加丰盈和真实的。云朵是棉花糖做的,月亮是可以被悄悄摘下来的。

成人们无法理解的想象,在他们的世界里都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在《送考》一文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者一群被考试吓到的小孩子们的形象。其中有个场景描写到先生独自去看榜,回来通知孩子们的录取考试结果,令人忍俊不禁:“先生回来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孩子们纷纷包住耳朵,有的脸色惨败了,有的茫然若失了,以至于嚎啕大哭起来..”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画面感强烈。

仿佛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小小的情绪和单纯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作者素来赞美的孩子们未经修饰与压制的纯天然的性情。除此之外,在丰老的作品里富有情趣的形象很多,比如:经常被鸡和狗抢食物,生蛋挣钱的大白鹅;喜欢应酬,爱吃豆干的阿咪;芭蕉鞠躬,樱桃点头的缘缘堂;酷爱摄影却从来不笑的X君...四方趣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保持童心的智者。他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因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又常年茹素,丰子恺的作品有一种禅学的智慧,其中《佛无灵》《渐》以及《大账簿》这类文章中无不透露出高深的佛学修为。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和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小事,在他的笔下都处处透着哲理与智慧。丰子恺作为家中长子,在充满爱与友善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内心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他的漫画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容器,笔触圆润自然,富有禅意。这个容器里盛的是善念、慈心和仁义,而这些恰恰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他曾经说过,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遭遇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笔者第一次看宫崎骏导演的电影《龙猫》时,被其中一些很生活化的片段触及到内心,大抵也不过就是妹妹与姐姐欢快地弹着被子上松软的棉花,一起在草地上热烈地撒欢,再配上纯净的日系轻音乐和温暖画风,一下子就很向往。过了很多年后再回想,那些身为旁观者看到的幸福,都是很普通的日常生活片段。只是因为生活里柴米油盐的琐碎和日复一日的工作,我们常常会忽视自己拥有的美好,而盲目地羡慕别人的生活。丰子恺的这本作品,在心情低谷时,给人以温暖与悲悯。在心情高昂时,又像一阵凉夜清风,不至昏头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