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实研习小篆严树森
北京专业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题记:严树森先生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多年潜心研习书法艺术,博采众长。其篆书师承李斯,李阳冰、邓石如;隶书师承汉碑、金龙、刘炳森;楷书师承颜真卿、欧阳询;行书师承二王、黄庭坚;草书师承怀素、孙过庭。其画以《芥子园画谱》作导,长于画竹,篆刻以秦汉为宗。 严树森先生诸体皆通,篆隶犹精。严先生小篆出自二李,深研邓石如及清末诸大师,师古不泥,结体典雅,笔墨流畅,形成端庄、古朴、灵动的艺术风格。在笔法之起、行,收上,均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起笔或藏或露,丰富多彩;其收笔或回或出,恰到好处;其行笔少有接痕,一笔挥就,酣畅淋漓。严先生隶书既有削金断玉、沉着痛快的漆书面貌,也有端庄典雅、洒脱飘逸的汉碑神韵,信手拈来,天然浑成。近年来,严先生以隶篆结合为途径,开创独特的个人风格,为弘扬书法艺术,辛勤耕耘。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一笃实研习小篆——严树森 我国历史上首次文字改革,是在继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文(大篆)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负责整理六国文字,制定了文字结体和偏旁部首,确立了小篆,亦称“秦篆”“玉箸篆”“斯篆”。所谓“玉箸篆”,箸指筷子,意思是说小篆所用线条像玉质筷子一样圆润,以显时代文字特征。小篆形体特征:纵势长方形,大致比例高三宽二。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二拙作小篆笔画分为:点、横、竖、弧和∪形弧。例如本书第3页“宇宙”二字的宝盖头,上点决定中轴后,左右两弧对称覆下,行笔中留意提按:第94页的“古”字,横画逆入后提笔右行至中轴线处按压后轻收笔,中轴线处按笔是为了与竖画增强焊接,融入金石气,竖画藏锋入纸后,提笔沿中轴直下,第三画写短横,第四画藏锋入纸与中轴线平行而下,越过短横作下弧,由顺势转逆势一笔完成“口”字的U形弧笔法,这种笔法书中常见,如第30页的“面、圃”等等。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三作篆笔顺:先横后竖,见第45页“在”;先中间后两边,见第99页“乡”;从上到下,见第17页“言”;从左到右,见第32页“故”;由外向内,见第56页“窗”。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四结构规则:横平竖直,见第99页“世”、第86页“车”;上紧下松,见第44页“无”、第74页“石”;右紧右松,见第13页“诗”、第96页“近”;左上紧右下松,见第50页“极”、第54页“树”。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左宽右窄、右宽右窄、左长右短、右长左短;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上宽下窄、下宽上窄的字形,须作相应的疏密处理,使布白均衡,以相对或绝对的对称为基调,协调长短、宽窄笔画的统一,使之重心平稳、和谐、浑然一体。全包围和半包围的文字尤为特殊,较其他文字相对小些,不可满格书写,外形上方下弧,见第30页“面”,U形弧可分两至三画完成,最好一笔到位,这样虽然难度大些,但气韵更畅通。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五笃实循规,探索新意,在小篆创作中采用了:避让,如第11页“仰”、第31页“琴”,调整常规部首,重理笔画的长短、穿插与布白,把握结字的揖让呼应:破笔:如第27页“海”、第96页“深”,在治印技法中,每当出现笔画重叠时,用破残的手法,以刻刀冲击线条,打造残缺的美,“海”和“深”借此技法视破笔为破残,自然生动;借笔:第35页“磨”和第页的“竹”,又联想到篆刻构图,为了避开拥挤和繁杂,多采用借笔之法,省了笔画后看上去又不少笔画,要合理借笔;连带:第页“静”,争部的爪,偶尔连带,虽然不合常规写法,但更为生动;曲中求稳:第41页“下”、第91页“上”,取竖画垂直线条,为左右弧形线条代之,紧扣中轴,不失平衡;丰富收笔:如第88页“夜”、第49页“池”,左部长弧或竖画均以悬针收笔,右部长弧则采用蚕头收笔,勿需回锋返转,顺势按笔捻管提笔完成,蚕头收笔,蚕头往往用在隶书的横画起笔处,“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用笔规则,借此法让线条婀娜多姿,又如第8页的“海”,左上紧,右下松,用蚕头收笔后,轻重得体,感觉稳妥。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六唐张怀灌在《书断》中,列斯篆《峄山碑》为“神品”,赞“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长风万里,鸾凤于飞”,称其用笔特点为“骨气丰匀,方圆绝妙”。张怀灌对斯篆的评语,道出了小篆应具备的特征和精神面貌,为后来者确立了航标。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七小篆在秦之后,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汉文字的发展,遂渐被后来的隶、草、行、楷诸体所取代,削弱了小篆的实用价值,但作为高古典雅的书法艺术品种,仍具有永恒、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实用性,唐代大书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更显高贵瑞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篆刻是我国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篆字将陪伴篆刻艺术走到永远。 严树森隶书《千字文》八条屏之八当今,随着高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与手写汉字渐行渐远,无意中也是把汉文字的书写推向了艺术的层面,而具有始祖之称的篆书,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对称之美、中和之美、装饰之美五美合一,一定会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严树森书法作品附鲁慕迅老师的评语:书能养目联可养心 ——《严树森小篆百幅五言联》读后 鲁慕迅 近日,有缘获观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严树森小篆百幅五言联》,首先为其书法的运笔结体之美所吸引,感到由衷的愉悦;其次读了所书的联句,多有会心之处,不禁想写一点自己的所见所想。 树森所作小篆,运笔不激不厉,自然流畅,有一种从容恬静之气;结体如坐如行,端庄严谨;通篇一气呵成,就像一首首古调的琴曲,听来冲融自然,使人在不经意间进入到一种艺术审美的情境之中。在运笔上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有时出现的逆势运笔。我写过一段时间的《峄山碑》,那是比较规范的小篆,在《峄山碑》的笔法中是没有逆势运笔的,直到魏碑、隶书、楷书,都不见有逆势运笔的端倪。至于以后的狂草,为了行笔之便,常有逆势而上的伏笔。而树森的逆势运笔,则见之于像“因”“圆”这些字外面的大“口”字,也就是主要笔画。这个大“口”字,本来按顺势是用三笔完成的,他却由顺势转逆势一笔完成。这样运笔的难度相对较大,但笔画能连绵不断,让笔与笔之间没有衔接的痕迹,更显气畅神随。这当是他在篆书笔法上的一种创造。 他所选书的百幅千字五言联,从闪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社会人生的格言警句,一类是风花雪月的借景抒情,大多选自历代五言律诗或熟语等。在那些格言警句、熟语的背后,大都有一位古代贤哲或智慧老人,我们面对这些联句,就像亲聆他们的教诲,于不知不觉间净化了心灵,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像“名利淡如水,事业重于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都是古训,但却是可代代传承的做人根本。另一类虽只是风花雪月,但也可以陶冶性情,有益身心。如“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緣物寄情,令人远尘俗而趋高雅,这不仅是对个人,也是献给社会的一幅清凉剂。 严树森书法作品作者简介: 严树森,字欣本,艺名庄严,福德堂主,湖北京山市人,年中秋生于湖北天门市,祖籍湖北汉川市。现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屈岭印社顾问、广东省湖北京山商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严树森书法作品※中国梦文化艺术研究院艺企联盟 /□主编:庄顺荣/□审核:胡德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1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细叶萧萧拥瘦枝芥子园画谱中的竹谱,
- 下一篇文章: 真正聪明的人,只过60分的人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