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美术精选

我梦见了画,然后画下了梦

杨之光:“我不满意艺术家对生活的肤浅表现。很多人画画只是表面技巧,不能往深处走,达不到让人兴奋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问题。有些人物画家,谈不上技巧,乱涂。我又不好说,说了,有些年轻人以为老人家乱说,是为老不尊。”

孤岛

杨之光

/个人介绍

岭南名家

杨之光,又名焘甫,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曾任广州画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等职。他是出生于上海的广东人,他喜欢传统国画,尤其擅于画人物,他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和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学生,他就是岭南著名人物画家杨之光。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01

我的作品都源自生活

我的作品和艺术成果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的。艺术创作需要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提炼,需要挖掘生活的美,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之一。人物画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大师的巨作都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的,有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影响我的老师包括书法家李健及徐悲鸿、高剑父老师。使我受益最深有两点:一是始终面向生活,二是创新角度。我的画不论是人物、花卉、山水都从不放弃在生活中写生。”“我的座古铭是:‘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

02

画派是一种束缚

加入一个派,就是受它的束缚;进了这个门,思维就受到限制。艺术最可怕的就是归类、归派。关东画派、黄土画派、漓江画派都出来了,但要那么多派干啥呢?没有必要。这会束缚了创作力,共同风格就把艺术家自己害死了。你看岭南画派,在国际上都有地位,但先贤高剑父对此并不在意,甚至并不承认这个叫法。他生前并没有打什么大旗,最多就是传道收徒罢了。所以,岭南画派,更多是一个美术教育方面的概念。

“我从中央美院毕业至今已有50余载。虽然在中央美院学的是绘画专业,素描、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白描等无所不学,但从小接触美术的启蒙应是中国传统书法与水墨花鸟、山水、并下了相当的功夫。这早期的中国画基础与后期在中央美院的西画基础,形成了我日后的画风。”

03

似与不似之间

变形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传神达意。探求不脱离精神实质的“不似”是为了更“似”。齐白石主张作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这个意思。我极不赞成游离了对象的精神实质去玩弄所谓变形的游戏。以前有人笼统地把明清的文人画指责为笔墨游戏,未免有些偏激。当前某些画的变形变得谁也看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游戏。我始终信奉《文心雕龙》中的两句话:“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是画家极好的座右铭。

04

画人物画需要落笔成形

我常画没骨人物,我的体会是:画人物画需要落笔成形、运线造型的功夫,这种功夫如能经过大量速写功夫的锻炼,将会事半功倍。尤其是画没骨画和大写意画更是这样,宣纸对墨迹的反映很敏锐,不可能有半点迟疑和手生,这就要求画家下笔要心中有数,不仅要稳、准,还要灵、巧。黄胄和刘文西都是靠大量速写功夫而造就的画家,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造型能力都得益于常年速写的苦练。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yl/1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