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伸才,年生。上海中医学院内儿科教授,主任中医师。上海市人。解放前担任神州国医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后曾任医院副院长,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全国儿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徐老早年秉承家学师传,从事医疗实践50年,擅长治疗儿科、内科疾病,强调温肾扶阳法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他在总结近代名中医、其父徐小圃、其师祝味菊运用温阳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抗病的主力"的学术观点,治愈不少疑难病例,尤其在治疗咳喘病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

年负责参校《祝氏医学丛书》1~4集∶《伤寒新义》、《伤寒方解》、《病理发挥》、《诊断提纲》。年后曾先后发表《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健脾补肾在慢性气管炎临床上的应用》,《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经验》,《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等论文。曾担任全国中医学院中医教材编审会议顾问,重点参加月科教材的编审工作。年亲自指导"电子计算机模拟名中医徐仲才教授诊疗咳喘病系统",获上海市科研成果奖。

一、助阳解表、蠲饮了痰法治愈哮喘一例

周某,男,34岁。

初诊∶年1月24日。

主诉及病史∶婴儿时期曾患奶癣。4年前开始哮喘,每逢春秋必发,且逐年加重,常持续两三个月不见缓解。平时特别怕冷,易感冒,不欲饮水。此次发病起于去秋,迄今时轻时重,曾用多种西药包括激素等治疗未能控制。

诊查∶半夜后哮鸣气急,舌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证属外寒内饮,久病体虚,气阳不足。治法∶治当助阳解表蠲饮,标本并图。

处方;生麻黄6g桂枝6g生白芍9g生甘草6g苏子12g姜半夏9g陈皮6g炙细辛3g熟附片12g(先煎)磁石30g(先煎)14剂

另方;黄芪片片,每日3次,每次5片。

二诊∶2月7日。药后哮喘缓解,日来喉间稍有哮喘,胸闷气短,有痰。原方改生麻黄9g,加局方黑锡丹6g分吞。7剂。

另方∶胆荚片(猪胆汁、皂荚、草河车)2包,每日3次,每次5片。

上方药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轻,嗣后改用丸药,予附桂八味丸温肾扶阳为主,并加用黄芪片、地龙片吞服。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临床遇见风寒外感引动伏饮的患者,常可用温肺化饮法,方取小青龙汤化裁为治,每每取效。亦有一些慢性咳喘者,久病气阳不足,恶寒、肢清冷、脉细,故在温肺化饮的基础上,再加附子以温阳扶正,发中有补,更增强小青龙汤解表蠲饮的功效。本例哮喘既有外寒内饮为患,又有怕冷脉细等气阳不足之象,故方拟附子配小青龙汤加减,一以温肺化饮以祛邪,一以温阳益气以扶正;再方更加局方黑锡丹以助温肾纳气之力,另加胆英片以取其化痰逐饮之功。处方立意,既在祛邪以安正气,更重扶阳以祛饮邪,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二、温阳利水、宣肺化饮法治愈痰饮一例

裔某,女,63岁。

初诊∶年5月27日。

主诉及病史∶有慢性气管炎史10余年,近三四年来日益加重。4个月前出现浮肿,渐见腹水。胸闷气急,不能平卧,痰涎雍塞,咯出不易,尿少,四肢清冷,面色灰滞紫维,两肺满布湿性啰音,西医诊断为肺心病心衰。

诊查;舌淡紫,苔薄腻而糙,脉沉微细数。辨证∶属痰饮恋肺,水气凌心。

治法∶拟温阳利水,宣肺化饮为治。

处方∶生麻黄9g川桂枝9g炙细辛4.5g制半夏9g陈皮6g

熟附片18g(先煎)茯苓15g白术12g葶苈子18g黄芪18g川椒目6g白芥子12g,3剂

复诊∶药后小便量明显增多,约每小时排尿1次。气急稍平,略能平卧,胃纳较增。再予原方加减治疗。以后四肢渐温,紫绀、浮肿续有减轻。

本例肺心病出现浮肿、腹水、尿少、痰涎壅滞、肢冷、面色灰滞等症,乃脾肾阳虚,痰饮恋肺,水气凌心,证属本虚标实。药用麻黄、细辛、白芥子、半夏、陈皮、葶苈子、川椒目宣肺化饮,平喘利水以治标;附子、黄芪、白术、茯芩温阳扶正,益气补脾以治本。故用药10余剂而诸症逐渐消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9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