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不要太聪明聪明也是笨
图文来自森雅艺术馆,内容有微调 今天与大家分享法国华裔艺术家赵无极的一篇文章,作者曾经读后收获颇多,希望对朋友们也有所启示。这位小个子的艺术家曾让艺术大咖毕加索也由衷钦佩,文章后附部分赵无极的抽象绘画作品。 ▲赵无极 做人要做得笨一点, 一个画家不要太聪明, 其实那个聪明也是笨。 ——赵无极 聪明人,或者说精明之人,总是擅长于趋利避害,我们也都以为这是一种成功之道。但这世上,大多数获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深谙静默之道,深谙下笨功夫的道理。 赵无极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对大自然色彩的丰富认知,他对色彩和人性之间的细微关联,看得透彻,体察之深,难以企及。在每一幅画中,他用色彩去冒险,寻找到每张画自己的生命。 我们常常害怕自己失败,害怕孩子失败,但回看那些具有深厚、永久性格的大师们的人生,都是非凡的痛苦和失败造就而成。 对于我们想要追寻的事情,我们有没有准备好一生岁月的存款,“像做和尚一样”,不停投入,不惧失败,不惧世俗的误解。 赵无极先生说,“一个人要诚恳而忠厚,绘画的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 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事情,到最后或许都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表达。 若一个人诚恳而忠厚,天真而简单,不是那么成功的样子,是否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命,过一种道德而良善的人生? 1.绘画是内心的需要 绘画是一生的事情,像做和尚一样。要不停地画,不停地画,不停地画,一天都不能停。我能够生活,我要画画;我不能生活,我也要画画。一个人选定了画家这个职业就苦了,所以,你吃不了苦,还是找别的事情做。绘画的问题,根本就是观察的问题,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要用我的眼睛去看,不要用自己以前的眼睛看。绘画的问题,不是自己心里先想好,而是人同画面接触的关系。不画时你不要多想。做人要做得笨一点,一个画家不要太聪明,其实那个聪明也是笨。 绘画的倾向是自己需要,是一种本身的需要,内心的需要。 我说你们不是技巧的问题,不想讲。你们的问题是观察的问题,怎么去看的问题。怎么把自己的感情同看到的东西连到手上表现出来,这点最重要。这并不是画的问题,而是观察的问题。 因为观察正确,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观察办法,每个人的作风就不一样。假如每个人的观察都是清一色的,画出来的就都是一个样,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你看,一个妈妈生八个孩子,八个孩子脾气都不一样。为什么你们画画都是一样的,这个没道理! 2.画画不过就是表现自己 画画,不过就是表现自己。你们受的教育恰恰相反,不要表现自己。现在我就是想把你们每个人的个性拉出来,有个出口。最重要的是坚持你自己,为自己画画。画画同呼吸一样。人需要呼吸,不呼吸活不下去,绘画也要呼吸。你要把你自己的感情摆进去,让画面同你一道呼吸。 什么叫新?新,根本不是那种表面效果的新。还是观察深刻之后,才把你引到新的道路上去。观察总是照老办法,那样的新也不见得就是好。所以我主张,绘画对于一个人要诚恳、忠厚。画家本身要有一个忠实、诚恳的性格,假如对自己说谎,骗自己,是不能做一个画家的。所以绘画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观念的问题。不要骗人家,不要硬求新,要经常考虑自己的画要实在,要有深厚、永久的性格。 想办法思考一下自己绘画的问题,是想办法思考一下自己,像和尚静养一样,把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忘掉,把主题忘掉,就把你自己摆进去。让你本身,你的感情同画面直接连起来,等于恋爱差不多,双方发生接触的关系。你给画呼吸,画也帮助你呼吸。 我的大纲很简单:单纯而有内容。我们要经济些,就是简单里看到丰富,少里看到多,而不是表面的多。换句话说,简单不是没东西的简单,简单里面要有东西看。好的画,他自己画得累,可别人看不出你累。伦勃朗的画,画时并不是不累,但人家看得不累。中国古代的倪云林也是,淡淡几笔,表现很多东西。有很多颜色,你要自己去发现 画画不要自己限制自己,不要说这里应该是什么颜色。你看人体本身有很多很多颜色,要你自己去发现。不要自己有个成见地去画,不要先有个主张。 我觉得每个颜色都很好看。从前印象派不用黑的颜色,现在根本没有这个观点,黑的颜色用得很多。颜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问题是你怎样处理。以前中国讲:“黄配紫,一滩屎”,其实黄配紫很好看。以前还讲,画竹子不能打叉,其实这个也没有一定的道理,还要看你怎么处理。 3.要学会自我观察 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自我批评,就是要不停地自己讨论自己,自己批评自己。每个人总有不完全的地方,问题是你看得清楚还是看不清楚。有的人照镜子,总是“哎呀!我多漂亮!”也有的人越照越觉得自己丑。总觉得自己漂亮,不是办法。总觉得自己丑,也不是办法。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好处坏处,这一点很要紧。假如没有自我批评的观念,就是画下去越画越多,也是越画越死。这实际上还是观察的问题。 把内心讲出来,就是创作。画画就是借个题目,把自己心里想讲的东西讲出来。这就是创作。 绘画中所有东西都是个借题,不过是借它来表现自己。应该老是对自己说,管他是什么,我画我想画的东西。也就是借它这个题目,来做我的文章。老子讲过“大象无形”,这就是真正绘画的道理。 ▲年轻时的赵无极与妻子 最重要的是坚持你自己,为自己画画。你们想办法闭住眼睛,不要看低级趣味的东西。画就是自己的言语,你把自己的言语讲出来,应尽量明了中肯。要说一大堆话,啰哩啰唆人家也听不懂。只要自己懂就行了,自己懂了以后,大家也会慢慢地慢慢了解。 不要将就别人的趣味,因为别人的趣味拿谁做标准呢?十个人之中也不能讨好两个人嘛!何必呢!就是我们在法国画画也不容易为人讨好,不要以为法国人欣赏趣味就高,一般的人都是差的。如我在克拉普,碰见一个人问我画的是什么画,我说抽象画。他说:噢!抽象画,毕加索、毕加索。你看在法国都这样,什么国家都一样,只有很少人懂你的画。 ▲赵无极小时候最喜欢的画,米勒的《晚祷》 都是成功的样子,就找不出东西。 不要紧张,就好像用练习的办法画,不要自己每张画都像画个杰作的样子。只有你在寻找之中,才可以找出一个方法,好像每张画都是成功的样子,就找不出东西来。 现在我要你们眼睛看,动动脑筋,我希望你们将来教书也这样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每次都有问题解决,不要让他们没有问题,没问题就不能进步。每张画的问题都一样,本身没有冒险,画没画完就知道怎么完成,那就毫无意思了。每张画的生命不同,要去寻找每张画自己的生命。 ——摘自《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孙建平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年 赵无极作品欣赏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8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石涛第一,我第二rdqu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