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与芥子园
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传》当之无愧也。 书名取自李渔在南京的一处私家园林的名字——芥子园。“芥子纳须弥”,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人的小小头脑其实比整个世界还大。 《画传》出世,备受时人赞赏。何镛在所作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画传问世余年风行于画坛至今不哀。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称其为启蒙之良师,是一点不过分的。 齐白石家贫,但好学,年轻时在雇主家中做活时无意见到一部《芥子园画传》,如获至宝。 ▲齐白石《龙山七子图》厘米×96厘米年作 翻阅画谱后,齐白石发现“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较真儿起来,似乎都有点小毛病。有了这套画谱,好像是拣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几十遍。” 直到晚年,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此事。 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时,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传》,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一代大师成就于此。 ▲秃鹰潘天寿 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从小喜画,苦于无师。12岁到南翔公学读书时,得到一本《芥子园画传》,像得到心爱的宝物一样,如饥似渴地临摹,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 郭沫若能画这件事鲜为人知。他尤喜画兰花,曾画兰赠友人范令棣先生。他之所以能画,是因在家塾“绥山馆”里,常描摹《芥子园画传》。 郭沫若先生曾为其弟郭开运画的《葵菊图》题诗道:“不因能傲霜,秋葵亦可仰。我非陶渊明,安能作欣赏。幼时亦能画,至今手犹庠。愿得芥子园,恢复吾伎俩。” ▲郭沫若兰花镜心 丰子恺说:“我以为学画不须学画谱,因此,我一向鄙视《芥子园》。我之所以肯买这册书,是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条兰的立幅旁边的花盆架上供着一盆真的兰花。把实物与画对照地看了一会,觉得中国画的象征的表现法,真是奇妙,并不肖似实际的兰花,却能力强地画出兰花所有的特点。” “这有些儿近于漫画手法,比石膏模型写实的画法轻快得多。此后我对中国画渐渐地怀着好感。对《芥子园》的鄙视也渐渐消失了。偶然遇到这部书,我也仔细地翻阅。觉得这是一部中国画的教科书。分门别类,择要示范,虽非名家真迹,也可谓具体而微。” ▲丰子恺画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zia.com/jztz/6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排面无比阴阳师IP四作同时联动鬼灭之刃
- 下一篇文章: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丝路佛光须弥山